怎样熬中药药效更好-煎中药的方法与技巧

怎样熬中药药效更好-煎中药的方法与技巧
  现在虽然西药已经很普遍的被运用,但是还是很多人对中药深信不疑。尤其对慢性病,很多人还是选择中药治疗。很多大医院都提供了中药代煎服务,殊不知为了提高煎药的效率,很多都只熬一次装袋了事,浪费了药材。在家自己熬中药,放心又省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熬中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如何选择熬药的锅
  1.熬中药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3.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是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煎煮次数
  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熬药方法
  1.先把药放在砂锅里面,根据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须漫过中药(千万不要加少了,否则熬中药容易靠干)。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天热时可以加凉水泡,天冷时用凉水要延长浸泡时间,或者可用温水,这样效果更好。
  2.中药泡好后,放在煤气炉子上面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看着表,到时间后,如果药汤还是很多,可以再继续熬一会。切记千万不能把中药熬干了。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再用药淋子过滤,这样效果更好,
  3.第二遍熬制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应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钟左右,熬完看看药汤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来。若药汤较多,可以再多熬一会儿。
  4.有时间的话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况下,熬两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药力很低了,但可以熬完用药汤泡脚。
  5.在倒中药时,一定要小心烫手。盛中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锈钢的,这样中药不易与器具发生化学反应。
  煎煮时间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老中医贴士
  1.中药在熬得过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再加水,必须倒掉,因为熬干的中药毒性相当大。这一点很重要,熬中药时一定记好时间,应该有人专门在旁边看着。
  2.中药很苦,喝完后可以吃块冰糖。但熬制中药过程中不要加糖,那样很影响药效。最好憋着一口气喝完,这样感觉就不那么苦了。

;2022-05-26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1:51: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熬中药的方法如下:1. 准备药材与水: 将中药料放入煲内,观察水量是否合适。水量应浸满药面为宜,因为水量过少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2. 浸泡药材: 一般建议浸泡半小时,这样可以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更易于煎出。如果时间紧迫,此步骤可以省略,但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完全释放。3. 煎煮过程: 猛火煮...

  • 在中药入煎前,建议先用冷水浸泡约20分钟。煎药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为宜。对于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在煎药过程中,有些药材需要特殊处理。例如,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药材如牡蛎粉、蛤粉、石膏粉、龙骨、鳖甲、龟板等应先行煎煮十分钟,再与其他药物一同煎制。

  • 1. 先煎: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质地坚硬,需先煎30分钟,如石膏、决明、龟板等。有毒药物如乌头、附子也需先煎1-2小时。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也先煎。2. 后下:含挥发油药物如薄荷、砂仁,以及不宜久煎的钩藤、杏仁等,应在汤剂煮好前5-10分钟加入。正确熬中药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掌握以上...

  • 此外,控制煎药的火候同样重要。文火适合长时间煎煮,能使药物充分释放有效成分;而武火则适合快速煎煮,但需谨慎使用以防水分过快流失。在煎药过程中,需时刻关注火候变化,灵活调整以获取最佳药效。总之,煎中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对健康的负责。遵循上述步骤和注意事项可助你煎出一副好药,为身体带来真正...

  • 其实熬药的水最好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