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黄帝内经》——口苦的原因及治疗

品悟《黄帝内经》——口苦的原因及治疗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口苦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我们先来读几则《黄帝内经》有关这方面的论述:

《黄帝内经.痿论篇》:“……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意思是:肝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 弛绥不收,滑精等症状;……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所致。

《黄帝内经.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意思是:胆经发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吐清水,心中跳动不安,好象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喉咙中感觉有物作梗,频频吐唾沫。这都属于足少阳经脉的病变,再看它经脉如有阳陷于阴的现象,这就必须用灸法;如出现寒热往来的情况,应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奇病论篇》:“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意思是:黄帝说:有病口中发苦的,应取阳陵泉穴位治疗,这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的分清泌浊都取决于胆,咽部为之外使。患者经常有谋而不断而情绪苦闷,遂使胆气虚失却分清泌浊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

《黄帝内经.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意思是:病人时常呕吐,且呕吐物有苦味,常叹息,心里恐惧不安,如人将捕捉他一般,这是邪气在胆,胃气上逆所致。胆汁外泄,就会口感苦味,胃气上逆,就会呕出苦水来,所以叫呕胆。治疗时应取足三里穴以降胃气之逆,刺足少阳经的血络以抑制胆气之逆,然后根据病的虚实用补虚泄实的方法,调虚实去其邪。

通过上述解读,对口苦的病因及治疗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梳理个路线图:病因:肝气热或足少阳经病变——导致:胆汁外溢(胃气逆)——症状表现:口苦、叹气、胃气逆(呕)、筋痿——治疗:针刺阳陵泉、足三里、足少阳经的血络(脉陷用灸法),然后用补虚泄实的方法调虚实去其邪。

在方药上可以应用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进行加减化裁。歌决: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2022-07-2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3:07: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患者经常有谋而不断而情绪苦闷,遂使胆气虚失却分清泌浊的功能,胆汁循经上泛,所以口中发苦。《黄帝内经.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

  • 品悟《黄帝内经》——解读“德流气薄”“德流气薄”句子出现在《灵枢.本神》篇,其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对“德流气薄”一般解释为:“天德地气交流搏击就生成了人。”也就是“天德下流,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结合而有了生命。”这样解释大体是准确的...

  • 《说文解字》对嗜解释为:“嗜,嗜欲,喜之也。”意思嗜就是食欲,使终生喜好的口味。后来引申为深深执迷地爱好。如嗜好、嗜酒成性等。欲的本义是永不满足的心念。这种永不满足的喜好,怎么会给目扯上关系呢?或者说,嗜欲能劳累眼睛就可以了?人的衰老,就五脏来说是从肝开始的,然后依次是心、...

  • 肝,被称为“将军之官”,在《黄帝内经》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书中提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在强调肝的决策和策略功能。肝如将军,负责指挥军队,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安全。这一比喻凸显了肝在人体中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是战略规划的中心,也是身体防御体系的核心。肝的主要职责之一是...

  •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