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建中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脉之寸为阳,浮取为阳。脉涩如何解释呢?

《濒湖脉学》里形容是“轻刀刮竹”,用刀刮竹子会有磕磕楞楞的不流畅的感觉,自来水管里没水了也会有这种擞动。严重的涩脉是血行有阻滞,比如癌症就会现这个脉象。

这里是轻微的涩脉,主的是血少。说到涩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曾经有一个叫杨文魁的老大夫,到瑞典去看儿子。瑞典的市长听说中国来了个神医,市长会都不开了,来看望他。并且带来了六个病人。老大夫不懂英文,只挨个摸脉,一模就说是癌症,一直摸到第五个都是癌症。都说对了。老大夫心想,这不是试我吗?于是成心好好露一手,摸到第六个的时候,他说这个人五个星期死,后来果然五个星期死了,怎么救都没用。老大夫摸的就是涩脉。这个脉很难,手感不好找。秋天正常就会现轻微的涩脉,大家可以趁这个季节体会下。

好,接着说条文。“阴脉弦”,脉之尺为阴,沉取为阴,弦脉如何解释呢?就是像琴弦一样绷直。弦脉是主饮主寒主气滞血瘀。弦脉临证很多见,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事实上是脉象亢盛起来的一种表现。有饮有寒有淤,人体就要亢盛起来调动气血去攻,攻之不下,脉便会一直绷着,和有表证要现紧脉是同一原理。如果血充足,脉亢盛起来就是滑脉,滑脉的触感是血液像珠子一样流利的从血管里通过;如果血不充足,又要亢盛起来,就只能摸到脉管绷紧,里面的血却鼓荡不起来,这就是弦脉出现的机理。弦脉如果回到正常的状态应该是缓或细弱的脉,所以弦脉属于虚的范畴。有是时候会有弦滑脉出来,这是因为血不够却又有热,有热则血鼓躁,于是弦和滑同时出现。涩也好弦也好,总之是津血少。津血少而又有外邪,气血要去体表攻邪,腹内的津血就不够了,于是“腹中急痛”,这是腹部的筋腱缺少津液在痉挛。人体只要痛,津血就会往痛的地方汇聚,这也是人体争夺气血的一种自保功能。下面说方药。说先与小建中汤,若没好,再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很少有这种不确定的表达。就这个条文,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这里只有一个证,就是腹痛,然后就只有脉象了。腹中痛不是少阳病的确证,亦不是太阳病的确证,但参以脉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津血虚。津血虚自然是要以建中为主,小柴胡汤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小建中汤更是以建中为主的方子。

于是,张仲景给出了一个建议,先用小建中,不行再用小柴胡。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临证上,病人的证状似是而非,找不到确证的情况是常有的。作为一个经方家,若能真正参透人体的运行规律,就能根据现有的证状锁定一个范围,纵然一次不中,二次也会中,不会超过三次。我在教学生临证的时候,碰到证不全的情况,我也经常会说出两个相近似的方子,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因为是近似方,就算不准确,病情也会缓解。

如果你能开两次药给病人治好,无疑已经是个好大夫了。就怕你不知道怎么思考人体,不知道方药在人体里的确切作用,治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治好,治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这样的话,病人就算来十回也还是治不好,就像那些后世中医,一个病治半年一年,迁延不愈的多的是。所以我主张学医要把人体的运行规律,以及方药和人体的确切关系搞清楚,这才是仲景之学的精神。小建中汤事实上是桂枝汤将芍药加倍,并且加了胶饴。桂枝驱外邪,外邪去津血自然就会回来。将芍药加倍是为了增加收敛津血的作用,同时止腹痛;胶饴就是麦芽发酵制的糖,性温,糖是能直接吸收的,温补津血的作用很快。此二药和姜草枣合用,便能速补津血。2022-07-08
mcxzy 阅读 3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34: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