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的疑问

甘味养脾是对的,甘味能伤脾的意思是一次吃太多,脾胃不能运化完全。所以我们一般主张甘味补脾配合消积化食2010-02-08
"甘味人脾,滋养脾脏,脾长养肌肉,长养肌肉的气能滋养肺脏。甘味入脾属土,辛味入肺属金,土生金,故脾气(足)能滋养肺脏;甘味能伤脾,个人理解就是过量的饮食反而会累及脾胃;酸味能克制甘味,酸味入肝,肝属木,肝木克脾胃土,中医讲的阴阳五行相克大多不是肃杀,而是相互制约达到平衡,身体才是最佳状态的健康;脾虚而面黄肌瘦有点片面的,比如气血不足也会面黄肌瘦,治疗照顾脾胃也是很必要的,脾胃虽然一阳一阴喜性不同,但是脾胃又是不可分割理解;应该少食用甘味还是多食用甘味呢?适度最好!周易讲述阴阳五行和中医是同源互用的,很详细,有机会可以读一下,2010-02-09
您好
首先说 问题很好 我也一直存在这个疑问
现在咱们来讨论一下

我个人认为 《内经》本身这两句都对 且并不矛盾
凡事都讲个“度”嘛
适量的甘味确实有益脾胃 但是过量则会滋腻碍脾
再有就是我个人认为“甘”的也不一样
大枣的“甘”就比较平和 而像饴糖蜂蜜的“甘”就比较滋腻

所以就“面黄肌瘦”者该不该食“甘”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倘若一个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 我想大概更可能应该让他少食糖果 巧克力等甜食 而可以吃些红枣莲子粥啊之类的 虽然都是“甘” 您说呢?2010-02-0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8:29: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云: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类经》注云: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益甚,骨重难举矣,故骨病者禁苦。您可参看《...

  •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需要在说些什么了吧,就单凭这“辈分”他也足够成为中医史上的权威,当然《黄帝内经》并不止这些,除此以外,《黄帝内经》它更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它结合了自然、心理、生物等方面的医学模式,即使是在现代,我们也是有很多不如它的地方,在它出土时,我们有很多医者都...

  • 我的观点如下:大家都知道农历上有讲二十四节气,与其节气概念最稳合的其实就是中原地带;同事《黄帝内经》为上古医家经典,多为汉人所著,所适用多为汉人相对聚集区,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核心,一些基本的理论如你所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实指人应该像自然界那样,有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这...

  • 根据《黄帝内经》的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的意思是,当人体受到寒邪时,体内的阳气会像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如果这个时候,人们的起居动作仓促急躁,扰动了体内的阳气,那么就容易导致神气外泄,无法收敛。这里的“神气乃浮”与“阳气乃竭”不同。浮是浮越,指阳气...

  • 1、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您的理解是对的。唐代王冰注云:“脾合肉,其荣唇,酸益肝,胜于脾,脾不胜,故肉胝‘月刍’而唇皮揭举也。”《类经》注云:酸从木化,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2、将肉胝‘月刍’解释为“皮厚而皱缩”,是《中医简明词典》给出的解释,...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