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是什么?

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中医特色是;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包含恒动)!2013-07-10
一、整体观、二恒动观、三辨证论治2013-07-10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 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2013-07-10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4-08-08 19:42: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中医特色是;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包含恒动)!

  • 五行与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与周易八卦有着紧密的联系。孙思邈曾言,未曾深入研究《易经》的人,不足以论及中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便是结合了《内经》的理论与八卦思想,他的经方也常常运用八卦的数法来确定药物种类和剂量。中医学的三大主线:1. 太极、阴阳、五行、十天...

  • 医道同源 双峰并峙 中国传统曾医、道并称,两家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相近,都以阴阳、五行、精气三大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基石,有相通的语言文化,所探索的都是人体科学,医家侧重于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而道家则以修炼成仙为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之渊薮,其问世,结束了我们祖先医疗保健的...

  • 东汉末年,张仲景以六经辨证法治疗热病,其理论基石《伤寒论》的问世,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宋代科技繁荣,儒学与医学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了金元时代医学争鸣的背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这一时期儒学与医学的分化称为“儒学门户分于宋,医学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

  • 作为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医学的基础,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成书于战国时期,汲取了前代多领域的知识,如天文学、历算学等,对人类生理、病理、疾病治疗与预防进行了全面阐述,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石。《黄帝内经》的“内...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