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风中医角度怎样理解

  中风本身就是中医名词,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
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2020-05-19
mcxzy 阅读 35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7:19: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临床上,中医辨证脑中风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气虚血瘀型中风多见于老年人,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苍白以及言语不多,气虚使血液运行受阻,形成血瘀,导致中风。其次,阴阳两虚型中风患者往往有长期的慢性病史,这类人群的体质较为虚弱,长期的慢性疾病消耗了其体内的阴阳平衡,使得阴阳...

  • 气血两虚是脑中风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中风。因此,治疗时不仅要补气,还要注重补血,恢复气血平衡。肝肾不足同样重要。中医理论中,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肾藏精。肝肾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黏稠,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引发脑中风。治疗时需要滋补肝肾...

  • 中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也是现代医学中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或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语言不利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伴随或不伴随意识丧失,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中风的发生通常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有关。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变...

  •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风邪、火邪、湿邪等邪气可以引发身体的多种不适,比如头痛、发热、咳嗽、关节疼痛等。中医治疗这些病症时,通常会采用针灸、中药等方式,以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针灸和中药疗法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理论中的“中风”和“中邪”虽然与西医的脑...

  • 阴虚阳亢型、气虚血瘀型等,中脏腑又可以分为阳闭证、阴闭证以及脱证等。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后应该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的急诊科就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完善颅脑CT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中风的患者平素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遵医嘱口服药物,并定期到专科门诊复诊。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