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得的是什么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之痹疾,可急之,如桓公,不已,必亡”。 应该是“痹证

“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①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③闭阻、不散。④麻木。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依据《内经》论述解释痹症的分类有三种,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而众痹的病症特点,“疼痛上下游走,左右对应,无有止息,痛无定处”。2013-07-01
可能就是现代的骨癌吧2013-07-01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3:00: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之痹疾,可急之,如桓公,不已,必亡”。 应该是可以知道蔡桓公患的是“痹证 ”“痹症”出处:“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释义: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

  • 依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记载,蔡桓公的皮肤颜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这些信息推断,他很可能患上了病毒性肝炎。病毒对肝脏造成侵蚀,胆红素会渗入血液,从而引发脸色发黄的症状。这种病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感,等到疼痛出现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几乎无法挽回。因此,蔡桓公最终不幸去世。这种病毒性肝炎...

  • 现代医学解答:蔡桓公与宋太祖患何病 这篇文章认为是肝病。但是呢,我也不赞同。因为古代貌似没有什么传染性肝病,甲肝乙肝的致死率也并不高。 如果是肝癌,多数会有肝区疼痛。死亡时间也不会这么快。本文是韩非子写的一个寓言故事。事实上历史上没有蔡桓公,但是同期有齐桓公,考证一般认为就是齐桓公。

  • “蔡桓公”(齐孝武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就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后名为《扁鹊见蔡桓公》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蔡桓公病症的分析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蔡桓公前前后后的病情演化是非常快的,从“病在腠理”到“桓侯体痛”总共经历了35天,而这个过程中,桓侯不仅没有服药治病,还经常生气,导致病症最后进入了骨髓,回天乏术。从这个病症最后进入骨髓,并非常快的导致全身性疼痛来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