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辨正施治法是什么

  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016-03-15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8:11: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是: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体现了其对《伤寒杂病论》的精深理解与运用。口诀中提到,首先要观察病情是否平稳,其次要寻找邪气在六经中的聚散,并通过攻伐之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清除体内病邪的效果。邪气的排出,可以通过寒凉药物打开排泄通道,使中焦的寒热得以调和,从而缓解阳气的过盛和阴液的不足。具体治则方药...

  •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胃肠病的辩证论治基础,他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医胃肠病的辩证基础。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这里主要讲述胃病证...

  • 张仲景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整个外感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病邪侵入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患者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情况,寻找发病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概括起来,就是以六经论伤寒,即把外感发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即:病邪客于肌表,表现为以...

  • 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1. 张仲景及其作品 张仲景,又名张机,被尊称为“医圣”。他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2.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简单来说,它是对病人的症状、体征、...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