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中药

1.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时候的三钱的重量等于多少克?古时候1斤等于16两,一两等31.25
“古”时候,古什么时候呢?你还是看看下面这段文字哈500克=1斤=16两=160钱. 则1钱=3.125克这是依据我国解放后公布的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换算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中国一直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但是,古代各时期各地区的1斤等于多少克并不一致,比如说,战国时期楚国的一斤约合250克,秦汉时期也在250克上下,那么,1钱=1.56克.宋朝1斤=625克,1钱=3.9克;清朝1斤=598.4克,1钱=3.741克.某一时期一钱等于几克要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换算.中药的"钱"与一般计量的"钱"不同.中药历史悠久,且历来以"钱"为基本计量单位.明朝至民国初,1斤基本稳定在595克上下.1929年民国 *** 为方便于国际接轨(换算)规定一斤等于500克.这样1钱=3.125克.可是中医书是过去出版的(主要是明朝出版的明朝以前的医书在明朝都经过修定,计量都按明代标准)不能一声令下把他们都改,医生看药方要换算,这可能造成混乱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自1929年的计量改革就明确中药计量依然保持旧制.即1钱=595克/160钱=3.72克.1959年改为一斤十两制,但是,中药依然使用旧制.以下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出版的编写说明之七:"书中处方剂量,均按中医传统习惯以一斤为十六两计"但是,医药书上的剂量有的用”钱”,有的用”克”.现代中药研究用克,翻印古书用”钱”.而药店现在普遍用”克”如果你拿古医书抄来的药方去药店买药,店员会按1钱等于3.125克换算,这是错误的.实际应按1钱等于3.72克换算。
讨论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多少克?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37.30克。

两,又作両。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一两等于现在的37.30克。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为“两”,是银质钱币的单位。

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

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两。
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一钱等于多少克?
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 1、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古代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

释义:十二铢相当于半两,秤杆有左右两端,要增加一杯,所以二十四铢为一两。 2、汉代: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释义:十六黍(古代度量衡以十黍为累)为一豆(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3、官修史书《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释义: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等于二千四百黍的重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两。
讨论古代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里说的“一两”是多少克;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

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

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人把100粒黍排列起来,取它的长度作为1尺的标准,这就叫做“黍尺”。

纵向排列,称为纵黍尺;横向排列,称为横黍尺。过去造房子用的营造尺,便是纵黍尺。

医书上一般不分纵黍尺或横黍尺,而是单称“尺”。历代尺的标准长度不一样。

秦代和西汉的1尺,相当于27.65厘米;东汉的1尺,相当于23.04厘米;魏和西晋的1尺,相当于24.12厘米;东晋1尺相当于24.45厘米;唐、五代和明代的1尺,相当于31.10厘米;宋、元的1尺,相当于30.72厘米;清代1尺,相当于32.00厘米。总的说来,从周秦开始,尺越来越长。

古代的容量单位,也是以黍作为基本计算标准的。
古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清末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货币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

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 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 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

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 *** 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
清末一两等于多少克
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多少货币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

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 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 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

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

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

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

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 *** 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

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

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2022-11-24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36: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1、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3、隋朝初年,一斤相当...

  •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

  • 中药沿袭古制,一斤是16两,1两是10钱,1钱是3.125克,那么古时方剂里一两就是31.25克。方剂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