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张景明黄帝内经
链接:
提取码: nacg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2021-08-08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 。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 。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2016-05-06
关于《黄帝内经》前面谈了其书的形成以及时间等方面的问题,都还停留在书外,即使是停留在书外,都是简略的介绍,有一个脉络就行了,若有必要,以后再专题深入探讨,下面在应该开始进入书中了,今天谈一下《黄帝内经》特有的医学理论的特点。分别冲人体观、基疾病观,疾病防治观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所谓特有的,那么也应该是有参考对象的,当然,对于中医,其最大的参考对象就是西医了。虽然西医是后来才随着各种教会医院传入中国,传教士借着行医治病救人同时也传教了,然后呢,医学也发展起来了,虽然是后来的,但是同属于探索解决人类人体健康问题的,只是不同的两个系统,所以呢,以此为参考对比,还是必要考虑的。《黄帝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法建立起来的独特的研究人体的角度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疾病防治观。
1、超前的人体观
人体观,通俗的说,也就是怎么看人体的。一方面把天地人看成统一的整体,分别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去看。另外一方面,认为人是由气、气机的运行来维持生命的,气机的正常运行是升降出入,气机运行正常那么人体就是正常的。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而《黄帝内经》那时候就已经这样看待的了。
2、深得要领的疾病观
人体疾病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和谐,身体如果失去平衡,不自然和谐了,那么就是疾病,具体的来说,阴阳失调了就是病,阴阳就包含气血、脏腑等多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黄帝内经》中:“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以用阴阳来概括所有的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但是呢,归纳起来又很简单,不就是阴阳失调,失去平衡了嘛,然后咱们想办法通过一些手段协助恢复平衡了,那么疾病就好了。所谓和谐,就是在合适的范围平衡和谐。比如气血充盛、旺盛是好事,但是多了、於堵了就是坏事了。七情人人都有,但是过了就会出问题,高兴是好事,高兴大发了也不好,喜极伤心嘛,《黄帝内经》根据“奇恒常变”的观念确立了疾病观,“奇”就是特殊、“恒”就是正常,“常”就是正常,“变”就是变异。正常就是健康,不正常就是病。体内阴阳之气的和谐、有序、统一就是健康,反过来就是病态。所以关于分析疾病的问题,中医是深得要领,在更高的高度上。
3、以人为本的疾病防治观
疾病防治观其实就是从身体整体机能平衡的角度去防治疾病。它的特点就是整体、身体机能、动态平衡。比如你吃一剂药,说这药进入身体就直达目的,或者直接到某个位置产生作用,那肯定不可能,应该从人的整体的角度、同时调节身体整体机能和谐平衡的角度去看,这也就是说中医针对人,而西医针对病的原因。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不看形体、只强调机能,没有形体哪来机能嘛,但是在诊病治病的时候,身体机能是放在第一位的,目的就是让身体机能恢复正常健康,比如西医治疗胆结石是直接切掉了胆囊,治疗完恢复正常机能了没有呢?毕竟是一个器官都没有了,那势必是破坏人体的机能平衡了,治疗完了,还是以前平衡的样子吗?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治病目的是保命,那是达到了目的的,而若目的是恢复健康,那便没有达到。这也是中医更高明的地方,协助自然平衡,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始终是以人和谐平衡为根本。不管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都要牢牢抓住以身体机能达到动态平衡为目的。2018-12-05
4.《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 本)”,本是什么?本就在于( 疏通脏腑对应的经络)。2016-08-08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53: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具体内容如下: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

  • 阴阳理论 五行理论 精气神理论 魂魄理论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九卷,八十一篇,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所载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多学科的内容。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历代医家曾经采用分类的方法对《内经》...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