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学针札记6: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一个患者痔疮反复发作,严重时鲜血直流,一个大男人有时还得用护垫,十分难堪,准备去医院动手术。偶然听说黄帝内针,就先来试试。

肛门在下焦,经络主要是任督二脉以及阳明经、太阴经。在其唇口督脉人中穴、任脉承浆穴,左手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以及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患者当时就感觉舒适很多。以此思路施治三次,这个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

这就是下病上治的一个例子,在人中穴、承浆穴用针,就是下焦肛门区域的不适,到上焦唇口区域来治。

同样,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也是下病上治。相对于下焦肛门区域来说,手部可理解为上焦。同时,这两处用针,还考虑了与人中穴、承浆穴之间形成上下倒换。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那头顶百会穴、四神聪穴能不能治?一样能治,因为这也是下病上治。

反过来,头部的病是不是可以到足部或手部治呢?手足掌部区域相对于头部来讲,就是下。从三焦同气来讲,头部与手足掌部又是上焦同气,上面头部区域的病,自然可以到下面手足掌部区域来治。

比如常见的牙疼,足部阳明经的陷谷穴、内庭穴附近能治,手部阳明经合谷穴以及三间穴、二间穴附近同样能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也是这个理。比如左手腕部痛,可以到右手腕部治,左病右治;还可以到右足踝部治,既是左病右治,还是上病下治。

一个朋友左膝盖不适,医院诊断为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十分不便,在其右肘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附近用针两三次后,便没有了不适症状。这就是左病右治、下病上治。

这里有一点要留意,《黄帝内针》书上强调左右是定格,不能违反,就是左边的病,一定要在右边治;右边的病,一定要在左边治。

上下好一些,有通融余地,比如左手进针后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在左足继续用针,但是左右不允许。  

我第一次体验黄帝内针,就闹了一个笑话。按照书本依样画葫芦,但没有真正明白书上所讲内容,颈椎不适,就请朋友在双侧手足腕踝四个地方同时下针,本来信心满满,却发现效果平平。晚上回去重新看书,才搞清个中缘由。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个理明白了,那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是不是也是一个理呢?

比如患者左侧后腰疼痛,一般考虑循行腰背的太阳经及督脉,采取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方法,可以在手部或足部的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用针。

但是如果用后病前治的方法,后腰对应到胸腹恰好是阳明经区域,在手部或足部的阳明经用针,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之,胸腹的不适也可以在腰背的经络用针取穴。比如患者胃痛,不适症状在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区域,对应到腰背,正好是太阳经和督脉。那么,在这两处用针,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以此类推,表病里治、里病表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的思路用针?人的身体,是不是处处有上下、左右、前后、表里?悟通了这个理,就明白了黄帝内针这两条总则的妙用。

有一点不能忽略,任何时候运用这两个法则,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同气相求的基础上。2022-06-25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34: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个朋友左膝盖不适,医院诊断为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十分不便,在其右肘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附近用针两三次后,便没有了不适症状。这就是左病右治、下病上治。这里有一点要留意,《黄帝内针》书上强调左右是定格,不能违反,就是左边的病,一定要在右边治;右边的病,一定要在左边治。

  •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源自《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文中指出:“病在上,治之下;病在下,治之上。”这表明,在疾病的处理上,除了常规治疗,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治疗方式。“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即属于这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上病下治”和“...

  • 上病下治出自素问五常政,原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又出自灵枢官针:“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又出自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未见黄帝内经关于左病右治的论述。上病下治、左...

  • 12、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病是可以针刺的呢?伯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给予针治,其次,在病势尚未大盛时就给予针治,再其次,在病势已经衰退时给予针治:不高明的医工,在症状叠发时才予以针治,或是在病势正盛时予以针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予以针治。13、”“所...

  • 《黄帝内针》原书第三章「内针规范」中,内针四总则阐述如下: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多数人在阅读到「阴阳倒换求」时,往往忽略了其意义,此条并不属于「同气相求」。为保证安全而制定的这第四条总则,已与真正的内针思路相悖。为了理解「同气相求」...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