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学针札记6: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一个患者痔疮反复发作,严重时鲜血直流,一个大男人有时还得用护垫,十分难堪,准备去医院动手术。偶然听说黄帝内针,就先来试试。

肛门在下焦,经络主要是任督二脉以及阳明经、太阴经。在其唇口督脉人中穴、任脉承浆穴,左手肘部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以及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患者当时就感觉舒适很多。以此思路施治三次,这个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

这就是下病上治的一个例子,在人中穴、承浆穴用针,就是下焦肛门区域的不适,到上焦唇口区域来治。

同样,在任脉交会穴列缺穴、督脉交会穴后溪穴用针,也是下病上治。相对于下焦肛门区域来说,手部可理解为上焦。同时,这两处用针,还考虑了与人中穴、承浆穴之间形成上下倒换。

按照这样一个思路,那头顶百会穴、四神聪穴能不能治?一样能治,因为这也是下病上治。

反过来,头部的病是不是可以到足部或手部治呢?手足掌部区域相对于头部来讲,就是下。从三焦同气来讲,头部与手足掌部又是上焦同气,上面头部区域的病,自然可以到下面手足掌部区域来治。

比如常见的牙疼,足部阳明经的陷谷穴、内庭穴附近能治,手部阳明经合谷穴以及三间穴、二间穴附近同样能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也是这个理。比如左手腕部痛,可以到右手腕部治,左病右治;还可以到右足踝部治,既是左病右治,还是上病下治。

一个朋友左膝盖不适,医院诊断为滑膜炎,走路一瘸一拐十分不便,在其右肘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附近用针两三次后,便没有了不适症状。这就是左病右治、下病上治。

这里有一点要留意,《黄帝内针》书上强调左右是定格,不能违反,就是左边的病,一定要在右边治;右边的病,一定要在左边治。

上下好一些,有通融余地,比如左手进针后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在左足继续用针,但是左右不允许。  

我第一次体验黄帝内针,就闹了一个笑话。按照书本依样画葫芦,但没有真正明白书上所讲内容,颈椎不适,就请朋友在双侧手足腕踝四个地方同时下针,本来信心满满,却发现效果平平。晚上回去重新看书,才搞清个中缘由。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这个理明白了,那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是不是也是一个理呢?

比如患者左侧后腰疼痛,一般考虑循行腰背的太阳经及督脉,采取左病右治、上病下治方法,可以在手部或足部的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用针。

但是如果用后病前治的方法,后腰对应到胸腹恰好是阳明经区域,在手部或足部的阳明经用针,同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之,胸腹的不适也可以在腰背的经络用针取穴。比如患者胃痛,不适症状在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区域,对应到腰背,正好是太阳经和督脉。那么,在这两处用针,也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以此类推,表病里治、里病表治,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的思路用针?人的身体,是不是处处有上下、左右、前后、表里?悟通了这个理,就明白了黄帝内针这两条总则的妙用。

有一点不能忽略,任何时候运用这两个法则,都必须牢牢建立在同气相求的基础上。2022-06-25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4-10-05 20:08: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中很多篇幅都涉及针灸和免疫。《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即开宗明义“先立针经”,故亦有《针经》之称。http://www.***.com/yd.asp?id=455 《素问·上古天真论》:“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文中所...

  • 那个时侯提到的针,不是金属的,而是石针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

  • potato_556 说的是,文言文东西看起来是要有基础的,精通了古代的文字,才可以和古代圣贤对话。否则,读现代文的都不错。你如果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自然学校里有好多珍贵的资料。 古代的有:针灸大全针灸大成, 针灸甲乙经, 针灸资生经, 玉龙经,针灸节要,子午流注针经, 民国的:黄竹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