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的药性是怎么知道的呢?

中药药效的确定有说是古人反覆试验所得的。但世上草药种如此之多,总不可能靠试去试出所有功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才是找出药效的根本。

只要有仔细读过古代本草专著的人就知道,古人是靠药物的生长形态,味道,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用药的部位而去分析药物所得的"天赋",因此会出现不同医家对同一种药物的作出不同解读。

而以前的本草书多数言及药物所治的症状,即分析药物可以对人体产生什麼作用,后世的人再根据其所治去归纳去得出功效及归经。当然,药物的炮制也是有理论去支持。

你提出现代的肥料改变的问题是对的, 现在的中药质量肯定不及以往,但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药效基本变动不大,然而药力跟以往可能有所差别。

现代的中药书只道出中药最简单的功效,根本不能指导临床,如果想对此有所提高,请多读以前的本草专著,但因多涉及阴阳五行及其他中医理论,所以若你想自学中药的话我建议你先了解一些中医的基本理论,再细读本草。2007-08-12
学习中医应该分这么几个部分,第一个就是 基础部分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方剂 和诊断学 第二个就是 经典著作 伤寒 内径 金贵 温病 第三个就是临床课 内外妇儿
先看中医基础理论
等有点眉目了再看中药和方剂
然后再看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如果你古文基础好的话
可以先看四大经典伤寒 内经 金贵 温病

你还没入门的话,先看中医基础理论
把中医五行,六淫,辨证论治这些搞清楚
初学,应先看药性,次学汤头,再习脉决。《黄帝内经》必不可缺。这是古圣贤的次序
建议多学习些中医基础知识,提高技能.

中医四大基础与四大经典的视频教学光盘,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相沟通的桥梁。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

本教学VCD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管下,分别聘请该学科知名带头人主讲。

想要自学,可以把名师带回家听课了.2007-08-06
说白了就是搞了几千年的人体实验做出来的
所以别听现在那些个“科学家”说中医不科学
就冲我们的祖先拿人试药,他们拿耗子试药我们就比他们科学2007-08-06
中医是经验医学 中药性是古人经过长期的积累修改而得出来的 不是那么好学的 记药性 药效 很枯燥 我是学这个的2007-08-06
中药的药性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反复的试验修改而得出来的2007-08-06
中药的药性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反复的试验修改而得出来的!你也可以通过实际应用而提出不同的意见!中医的方子都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围绕着中医基础理论而成的!有些中医之所以能够用普通的中药治愈复杂的疾病,就是因为他们充分了解各种要的药性加上临床运用经验!2007-08-06
神农尝百草。中医药是实践医学。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初学者就把前人的经验当真。在实践中慢慢总结自己的东西。不要一下子想得太多,还要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我曾经用三年时间搞清楚我是用什么药治好良性甲状腺肿大,(治好时,我不知道是用什么药治好的),学习中医药,按我的经验是用一二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就很好了。学、医、医、学,永无止境。希望你能成为中医药的一员,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出一份力。2007-08-08






仅供参考。2007-08-06
中药很麻烦的2007-08-06
和神农学尝百草。2007-08-08




然后再过几年你就知道有什么用了.2007-08-10

看看这个2007-08-06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1:19: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想要更有效地记住中药的药性及归经,可以参考药性赋,这是一种高度提炼的工具,将248种常用中药按照寒、热、温、平四类药性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种中药的基本性质,还能通过记忆简洁的语言,快速掌握中药的特性。药性赋的编排方式独特,通过简短的诗句或语句,将每种中药的药性...

  • 1. 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茫然的,很多植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不知道它们是有毒还是安全。2. 中国人与植物密不可分,尤其是中草药,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不可或缺的。3. “是药三分毒”的俗语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广为人知,说明总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尝试未知的...

  • 中药的药性又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物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

  • 你好!中药的寒热温凉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比如黄连、板蓝根等药物能改善发热口渴、咽痛等热症而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表明此类药物属于寒...

  • 中药的药性是根据在人体吸收后释放热量的程度定为热性或温性,吸收热量的程度定为寒性或凉性,既不释放也不吸收热量的定为平性。至于药效,可以这么说,像神农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气功修为极其高深者,非你我之辈所能理解的。希望能解开你的困惑。记得采纳啊 ...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