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发汗过多,津液耗散了,津血同源,血也就不足了。心脏带血带不上来,于是就会剧烈跳动以加速带血。这就发生了“其人叉手自冒心”的现象,也就是心脏突突的,自己都能感觉到,恨不得要用手按住。 “心下悸”这个证以前说过。

如果有表证,人体的自然机能,气血会往体表去驱邪。若津血不足,气血往上走的能量不够,于是就会发生悸动的现象,就像车爬坡时候的的反应一样,这是人体自己在努力。 这个病情看上去严重,但方子极简单,就是桂枝和炙甘草。炙甘草建中补津液,桂枝解外兼增加上行之气化能量。津液有了,表证去了,上行能量加强了,自然也就不心悸了。

 对于这个方子,历代的名家有各种解释。 黄元御用五运六气说来解释,说是木郁而风动,所以悸。那木郁又是因为土败,所以用桂枝疏肝木,炙甘草建中培脾土。 五行脏腑辨证体系的名家来解释,心跳心悸是肾克心,或理解为肾中有陈寒,造成肾中寒水上冲。那肾不好又是因为脾土克肾水。于是辨为脾克肾,说桂枝温肾阳,炙甘草健脾且缓脾之过盛,则不能克肾。

 那到底谁是对的呢?其实这都是以玄说玄。木郁怎么会风动呢?肝主疏泄主生发,肝郁了,应该更不会动才是啊。寒性沉潜趋下,肾中有寒又怎么会上冲呢?这些都是为了附会玄学而臆想出来的,而不是对人体运行机理的客观理解,这也就造成了后世辨证和用药上的混乱。仲景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对人体的表达是实实在在的生理机能和运行,而不只是停留在玄学层面。 心下悸或心悸这两个证很常见,说到底就是津液不足,不能顺畅的完成气化运行而造成的。 

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这一条是发汗过多造成的单纯津液不足。中焦湿气囤积,也会造成津液不足,因为水湿不气化造成的津液不足。可以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两味去中焦湿气的药,茯苓白术,这就成了后面要学的苓桂术甘汤,这是治中焦湿气的主方。 还有因为津血久亏造成心下悸的,这就要用炙甘草汤了。炙甘草汤还是桂枝甘草为主药,加姜参枣温阳建中,再佐以地黄阿胶之类滋阴药补津血。还有因为下焦淤血造成努耗津血于下,津血上行无力的,这时候可以用桂枝甘草汤合去瘀血的方剂。 

桂枝甘草汤及其变化方在心脏病上使用的机会很多。诸如早搏、房颤之类,只要是心脏运行不良的疾病,病机主要是上述几种,用对了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2022-07-27
mcxzy 阅读 32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1:21: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桂枝甘草汤及其变化方在心脏病上使用的机会很多。诸如早搏、房颤之类,只要是心脏运行不良的疾病,病机主要是上述几种,用对了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桂枝甘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津,顿服。 【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提醒您:桂枝甘草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桂枝甘草汤,源自《伤寒论》,由桂枝60克与炙甘草30克组成,加水煎煮至100毫升,分次服用。此方旨在温补心阳,适用于心阳虚弱引起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桂枝,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效;炙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者合用,能够温补心阳,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心悸、胸闷等...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主要针对因烧针后出现烦躁、下之火逆症状的患者。方剂组成包括:桂枝一两(1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牡蛎二两(30g,熬)、龙骨二两(30g)。将这四味药按比例配比,以水五升(1000毫升)煮取二升半(500毫升),去滓后温服,每日三次,...

  • 桂枝甘草汤是出自《伤寒论》的一首经典小方,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就是因误汗伤心阳,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心阳,如果是湿热痰多之人,一般不适用,但如果出现大汗后心悸过度,亦可用一两济救急,但如果懂得运用经方之人指导,会比较安全。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