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总要 穴之临床与研究

十二总(要) 穴之临床与研究

王启 才教授的二十总穴缘于针灸界流传的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 合谷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为“消化、 养生 三里留,腰背疼痛委中求” 等二十个常用要穴。

1  头项寻列缺(肺经)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 肺经从这里开始走向大肠经, 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任脉。 在桡骨茎突上方的骨缝上, 腕横纹上 1.5 寸, 侧掌取之。 主治病证体现在通上和澈下两个方面, 通上是指列缺穴善治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以“通天” 和头项疾患如头痛、眩晕、落枕, 澈下是指其善治尿潴留(膀胱为任脉所过) 以“提壶揭盖” 和善治足太阳型坐骨神经痛 。 根据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之循行, 针刺指向指端方向, 此迎为泻(迎随补泻) 治疗肺系疾患。

2  面口合谷收(大肠)

合谷穴是手阳明 大肠经的原穴, 大肠经从手走头, 合谷穴对经脉循行所及的头面、五官的一系列病证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由 于手阳明经病候多见实热之证, 故合谷主治面口 疾患也以泻实见长。 王启才教授将合谷穴的穴性总结为“清热解表, 醒脑开窍”,并特别强调针刺手法要想取得理想疗效, 必使其“气至病所”, 可配用正确的押手循、按、刮、弹、通、摄及循经温灸或热敷之法加速气至, 促使针感通经过节, 上行头面, 其中, 循经温灸或热敷之法相当于迎随补泻的随补之法。 关于合谷穴的定位, 有人提出其不仅仅是点, 可能具有一定的范围(穴有定处, 位有变移), 即自 第二掌骨挠侧中点至第一二掌骨间结合处, 这对挖掘合谷穴的温补之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

3  肚腹三里留(胃经)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 经的合穴, 即“土中之土”,对本经、本腑、相表里的脾及上下一脉相承的上焦、大小肠, 以及相关联的肝胆等一系列病证均能起到通治作用。“肚腹” 涵盖肝胆脾胰在内 的整个消化系统,即一切消化系统病证都可优先选用足三里穴来治疗,适当配伍其他穴位, 既可虚补实泻、又能寒温热清, 其治疗效果与速度不亚于药物。 除了治疗消化系统疾患效果明显外, 古人发现其还具有强身健体的 养生 保健作用更是独树一帜。 有学者汇总古代相关文献对足三里穴的描述, 以及足三里穴现代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指出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有作用, 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也有治疗作用。 也从侧面证实了肺 、脾共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价值, 也为足三里具有防病治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谷穴类似, 中上焦实热之证, 针刺足三里时应用泻法(从头走足) 针尖顺经脉走向一致而朝向足端, 此乃迎泻之法(迎随补泻)。

4  妇科三阴搜(脾经)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直上 3 寸, 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隶属于足太阴脾经, 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交会穴, 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 所谓“妇科三阴交”, 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 举凡月 经不调、妇科带下以及经前、绝经综合症等, 皆可治疗, 既可健脾益肾, 又可滋阴壮阳。除妇科外, 对泌尿系统之淋证癃闭和男科之阳痿早泄也有突出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三阴经穴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调节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上 。在临床应用方面, 同合谷穴一样也是孕妇禁用穴。

5  神门助眠好(心经)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腧穴、原穴, 神门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是心经之动力源泉。 穴位位于手腕部位, 取穴时仰掌, 腕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神门穴具有补心益气、安神降火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不寐、心悸、胸痹、眩晕、癫痫等血脉之心和神志之心两方面的病症, 血脉之心引 起的心悸胸痹常配伍内关穴、心俞穴, 而不寐、眩晕和癫痫常为神志之心异常所致, 可配伍内关穴、三阴交穴。 有人研究针刺神门穴是治疗失眠的“一级主穴”, 其相当于激活一系列大脑调整睡眠的神经中枢, 促进脑内 5-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临床治疗心悸、不寐等疾病, 随证配伍仍需要按照“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的原则而进行, 针刺手法亦因虚实之不同而变更。

6  肩颈后溪优(小肠)

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 位于微握拳, 第 5 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 肉际处。 后溪穴既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又是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专治体重节痛, 因其经脉走向为从手走头, 所以治疗多见于头项肩颈疾患; 又由 于督脉贯穿于脑, 还可治疗神志疾病和急性腰扭伤。 有人将其穴性归纳为活络止痛、安神醒脑、祛风清热、熄风止痉 。 后溪穴治疗痛证的主要机理为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刺多用透, 一针多穴; 经脉流注, 脉气相通; 表里络属, 调神止痛; 施予动刺, 止痛迅捷 。 虽然以急性疼痛为主, 多刺泻法, 但临床不乏应用灸法治疗慢性病的 。

7  腰背委中求(膀胱)

委中穴位于腘窝正中, 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和下合穴。 足太阳经从头走足的过程中, 除与督脉经气相通外, 还分别有两条支脉夹脊行于腰背部, 从肾俞入腰中, 而委中穴恰好位于本经腰背两条支脉的汇合处, 能较大范围疏通腰背经脉之气, 所以说, 委中穴治疗腰痛的地位显然超过本经的其他腧穴。 同足三里一样, 具有双重作用, 既可泻实又可补虚, 王启才教授认为对虚实腰痛的治疗效应, 关键在于配穴和刺灸方法、手法。 虚证腰痛选配气海、关元、命门、肾俞以补精益气, 毫针轻刺补法、或热疗、艾灸; 实证腰痛选配腰阳关、腰部痛点、人中、后溪以通督脉、行气血, 毫针重刺泻法、或点刺放血。 委中穴临床主要集中于腰痛方面, 也有应用于膝关节炎和中风方面。

8  照海膈咽喉(肾经)

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 是八脉交会穴, 通奇经八脉之阴跷脉, 为“阴中阳穴”, 具肾气归聚似海的特性。穴位位于足内侧, 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其穴性为滋肾清热、通调三焦, 主治胸膈满闷、咽喉干燥, 月 经不调和失眠多梦等病症。 灸法、针刺为照海穴的主要用法,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 照海穴配申脉穴(足太阳膀胱经, 通于阳跷脉, 外踝尖下方凹陷处) 具有阴阳调和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失眠。

9  内关心胸胃(心包)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与手少阳三焦经相络, 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与阴维脉相通, 可谓一穴贯连三经。 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主治胸痛、胃痛和神昏等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病症,堪称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血管病症的第一要穴和首选穴位。 内关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如既能止呕又能催吐;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均有治疗作用。

10  胁肋配支沟(三焦)

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五腧穴之经穴, 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 3 寸, 外关穴上 1 寸处。 具有降逆通腑、舒筋活络之功, 主治胁肋疼痛、带状疱疹和慢性便秘等病症, 与阳陵泉配伍对各种胁痛疗效快捷, 是“同名经上下配法” 的典型代表。 有人认为支沟穴主要作用可概括为是调理气机, 气机失调所致病症皆可用之。

11  筋病阳陵泉(胆经)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 胆经之合穴和下合穴,八会穴之“筋” 会, 穴位位于小腿的外侧, 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取穴时卧位或侧卧位, 下肢微屈。 有舒经活络、疏肝利胆之功, 是肝胆病和诸多筋病第一要穴, 对于下肢而言, 仅次于足三里的常用穴之一。 王启才教授潜心研究后认为, 经筋理论之“筋”, 包括肌腱、韧带, 还包括肌肉、骨骼关节, 甚至包括内脏平滑肌(类似痉挛)、神经系统。 如中医称男女前生殖器为“前阴者, 宗筋之所聚”。 所以, 各种内脏痉挛(咳喘、呃逆、疝气、结石疼痛、胁痛腹痛) 或腓肠肌痉挛引起的不宁综合征, 肢体关节疼痛或肌肉萎缩均是“筋” 病, 都是阳陵泉的主治范围 。

12  肝病太冲走(肝经)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一要穴, 穴义为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它是本经的原穴与输穴, 穴位位于足背侧, 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疏肝利胆是太冲穴的第一强项, 另外, 还有通经活络、醒脑开窍、镇静宁神和清热利湿之功, 寒则补之灸之, 热则强刺泻之。 有人应用腧穴诊断法和传统四诊法进行对比, 发现太冲穴对肝脏的虚实具有诊断性价值,反推太冲穴可以用来治疗中医之肝病。2022-07-0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4-11-14 13:01: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