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喘·脾肺气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治疗 6.1 针灸治疗 7 关于虚喘 8 关于喘证 9 参考资料 1 拼音 xū chuǎn ·pí fèi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1])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2]。
4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症状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㿠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3]。
5 证候分析 肺主气,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语声低微。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心悸。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㿠白。舌脉为气虚之象。[3]

6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治疗 虚喘·脾肺气虚证治宜补气健脾,益肺定喘[3]。
6.1 针灸治疗 [3]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背俞穴为主。取脾俞、足三里、肺俞、膏肓、定喘、太渊。
随证配穴:心悸者,加神门、内关。便溏者,加关元、命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加灸。
方义:脾俞、足三里可健脾益气。肺俞、膏肓、定喘三穴相配可平喘理肺。太渊为肺经原穴属土,有益肺平喘作用,起到补土生金的目的。
7 关于虚喘 虚喘(dyspnea of deficiency [4]、deficient dyspnea[1])为病证名[5]。见《丹溪心法·喘》。是指辨证为虚证的喘病[4][1]。
8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6]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3]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6]。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6]。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6]
现代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6]
2022-11-11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08 17:01: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症状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㿠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3]。5 证候分析 肺主气,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语声低微。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心悸。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 肺气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先天不足、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将清气上升至肺,导致肺气亏少,功能减弱,形成肺气虚证。先天不足表现为肺气虚弱,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咳嗽、感冒,调理难度大、时间长。可以遵医嘱用黄芪、百合、党参等泡水喝,补气养身。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部...

  •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 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

  • 肺气虚证主要是由于肺部功能减退,表现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以及易感风寒等症状。这种证候常见于多种疾病,如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和肺心病等。历代医家对肺气虚有深入研究。《内经》阐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隋代《诸病源候论》讨论了汗出与肺气虚的关系,宋代杨仁斋认为肺气...

  •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