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怎么办?分清证候再用药

脾病以虚证较多,常见的病证有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4种。
每种病证,表现症状不同,治疗方法有别,在具体用药时还需区分对待。
01、脾气虚
表现症状: 纳少,食后胃脘胀满,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形瘦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常见病症:
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小儿营养不良等。
治疗方法 :补益脾气。
常用药物 :四君子丸、参苓白术丸等。
02、脾阳虚
表现症状: 腹胀纳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常见病症: 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治疗方法 :温中健脾。
常用药物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丁寇理中丸。

03、中气下陷
表现症状: 脘腹坠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严重者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头晕目眩。
常见病症: 脱肛,胃下垂,眼睑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乳糜尿等。
治疗方法: 补气升阳。
常用药物: 补中益气丸。

04、脾不统血
表现症状: 各种慢性出血,或妇女月经量多,月经先期,崩漏或淋漓不尽,伴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等。
常见病症: 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症性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泌尿系结石,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治疗方法: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常用药物: 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总结
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均为虚证。
① 、脾气虚证重在补气;
② 、脾阳虚重在温中补阳;
③ 、中气下陷重在补气升阳;
④ 、脾不统血重在补血止血。

2022-07-28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6:49: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虚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生活调理、物理治疗来进行调理,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来进行调理。1、饮食调理:脾虚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吃一些偏温性的食物,如山药、地瓜等。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吃寒凉、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2、生活...

  • 3、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对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天枢穴或者气海穴等,做艾灸可以调理脾脏和肠胃功能。长期坚持艾灸,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虚弱的作用。4、调整作息 调整作息也有利于脾胃虚弱的调理,是因为作息对脾胃功能影响比较大,因此患者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不要长时间熬夜。...

  • 1.脾气虚,表现为纳少腹胀,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等,可用参苓白术散。2.脾虚气陷,表现为眩晕,久泻,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脱肛,子宫下垂等,可用补中益气汤。3.脾阳虚,表现为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得温痛减,泛吐清水,畏寒肢冷,大便清稀等,可用黄芪建中汤。4.脾不...

  • 针对脾阳虚,表现为泄泻、纳少等症状,我们推荐使用理中丸。理中丸包含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而脾阴虚则表现为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状,建议使用滋阴健脾丸来调理。脾不统血则主要表现为出血症状,建议服用人参归脾丸来补气摄血。最后是脾气下陷,表现为腹部坠胀、...

  • 脾虚可服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等药物调理。脾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针对脾虚的调理,可以选择以下药物:1.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补益剂,具有健脾、益肾的功效。对于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身体乏力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2. 补中...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