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头晕头痛?是体内寒湿重!专家教你3招补阳气、散寒气



前几天一个老朋友来拜访我,问我长期手脚冰凉,很容易感冒、头晕该怎么办。我详细了解了他的身体状况,发现他是属于寒湿体质,体内湿气太重,早上上班走快了点不小心吸入一口冷气,都会腹痛难耐。
怎么办呢?也简单,我让他每天早上出门前,嘴里含一片鲜生姜,等口水和姜汁慢慢混合之后再咽下。他照着做了之后果然好了很多,身体也感觉暖和了。

生姜具有 解表散寒、除湿化痰 的功效。嘴里含一片姜,能帮助人体抵御寒邪侵袭,驱散体内湿气,除了在冬季,夏天也应适当吃姜,或喝喝姜茶,能温暖肠胃,化解体内的寒湿之气。
寒气、湿气重,人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阴盛阳衰,冬天就很容易出现手脚冰凉,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症状。 还有的人会头晕头痛、胸闷,一整天无精打采的,提不起劲来,爬几步楼梯就气喘吁吁,这些都是寒湿阳虚的表现。
古人有句话叫“老怕伤寒少怕痨”,冬季天寒地冻,老年人阳气虚,风寒一袭就容易得“风寒外袭”之症,很多人挺不过来就去世了,而感冒久治不愈,也可能转变成肺炎或哮喘。

清朝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提到“湿为阴邪,非温不化”,说明湿邪是要用温暖的阳气来驱散的。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是 养生 之根本;注意保暖,防止寒湿伤身,则是 养生 的重点。
因此中老年朋友们在生活中运动中,千万要做好保暖,特别是这3个部位的保暖。
一、背部的保暖
背是督脉、膀胱经所在,感冒多因背部督脉、膀胱经受寒引起 。而督脉总辖一身之阳气,督脉经气旺盛,体内阳气也会随之提升。
俗话说,冬晒太阳,胜喝参汤。在冬季有太阳的日子里不妨晒晒背部,一来可以帮助人体补充阳气,二来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寒湿体质的人在冬季往往手脚冰凉,每天花10到20分钟晒晒背部,可以逐渐缓解体寒,令手脚变得温暖。

二、腿脚的保暖
腿脚受寒,容易引发风湿。如果体内寒湿较重,晚上临睡前可用川椒煮水泡脚。
川椒是性热纯阳之物,具有温脾胃、散阴寒、燥风湿的作用 ,用川椒煮水泡脚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效去除体内风邪、湿邪和寒邪,促进体内阴阳和谐。

泡脚时水温以个人适度为宜,最佳水温在42℃左右, 水温过高会损伤皮肤组织,水温过低不仅无法起到 养生 功效,还会使寒气侵体,使体内寒气进一步加重。
泡脚时用手掌有节奏地摩擦整个脚底与脚背,可以起到促使经络通畅的作用,按摩涌泉穴,祛除寒湿,缓解疲劳。
三、腹部保暖
睡觉时要注意保护腹部温度,可以给肚子上多盖一张毯子,半夜起床倒水或上厕所,多披一件衣服,以防受寒。
日常生活中做好保暖,多运动,促进阳气升发,驱散体内湿寒,就能做到维持体内阴阳平衡。体内不湿不燥,不热不寒,人就会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免疫力提高。即使有病邪入侵,也能不受影响, 健康 不生病,生活愉快更长寿。

#清风计划##南方 健康 超能团#
2022-05-27
mcxzy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9:27: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寒气、湿气重,人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阴盛阳衰,冬天就很容易出现手脚冰凉,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症状。 还有的人会头晕头痛、胸闷,一整天无精打采的,提不起劲来,爬几步楼梯就气喘吁吁,这些都是寒湿阳虚的表现。古人有句话叫“老怕伤寒少怕痨”,冬季天寒地冻,老年人阳气虚,风寒一袭就容易得...

  • 许多人由于长期熬夜、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导致出现头晕、咳嗽、手脚冰凉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调理身体寒湿呢?1. 饮用姜茶:生姜具有温暖中焦、发汗解表的功效。可以将生姜和红糖一起煮成茶饮用,有助于温中散寒,驱除体内寒气,促进健康。2. 泡脚:通过泡脚也可以...

  • 体内寒湿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身体阳气不足。患者常常感到寒冷,尤其是手脚冰凉,即使饮用热水也能缓解这种感觉。舌质呈现淡色或淡胖,舌苔多为薄白或稍腻,口腔感觉口淡,有时甚至伴有口甜的感觉。这些症状表明体内寒湿的积聚。内湿,相对于外湿而言,是指体内湿气过重,通常...

  • 2、身体疲乏 我们都知道,如果休息日充裕的话,第2天人的精神面貌会非常好,可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部分人就算睡觉时间较长,可依然有四肢乏力,打不起精神实质的表现。此刻,一定要注重起来,由于诱发这一结论的要素除了跟休息不好有关系以外,体内湿寒之气集聚较多,也会阻拦气血运作,从而造成好几个内脏...

  • 13、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14、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15、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iknow-pic.cdn.bcebos.com/5fdf8db1cb13495470eec7135b4e9258d0094ad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