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膳的药膳历史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爱药膳。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两国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盛会,继此1993年又在京召开了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2016-05-18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3:13: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国药膳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详细阐述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来补精益气。药物与食物在古代是密不可分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众多既可治病又能养生的食材,如大枣、薏苡仁等。药膳,古时又称“...

  • 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禹时代。据记载,商代伊尹已掌握制汤液的烹饪方法,烹调技术精湛。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的《论语·乡党》中提到了饮食卫生的具体要求,这标志着药膳食疗的萌芽阶段。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提出了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食疗、食养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之前的食...

  • 药膳,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探索与积累而形成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它结合了食疗与药膳的概念,以食物与药物的结合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药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还对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药膳的源流可追溯至蒙昧时期(远古时期)。在这个时...

  • 总的来说,药膳的发展简史是一部融合了中医药理论、营养学、烹饪技艺和人类对健康不懈追求的历史。从古至今,药膳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着人们的身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养生智慧。

  • 中国的药膳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传说,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食物和药物功效的早期探索,"医食同源"的理念由此诞生。早在周朝时期,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就已经通过调制膳食为帝王的健康保健服务。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药膳方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