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亏虚多年,身体疲乏排便也出问题,中医调治最常应用两道经方

这位朋友的症状明显是脾虚导致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也会使气血供给不足,这样人自然会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如这位患者所谓“平时说话都觉得累”,这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少气懒言”,也是脾虚而气血不足时的经典症状,还有心慌气短也是同样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我常用参苓白术散和理中丸一起治疗,参苓白术散有益气健脾、和胃渗湿的功效,而理中丸则是补气健脾的良方,另有温中祛寒的能力,对脾胃虚寒的患者尤其适合。这位朋友舌苔黄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长期抽烟而产生的烟苔,并不反映体内的真实情况;另一种是其胃肠确实有湿热,那在原方基础上再加茵陈15g即可。

“理中丸”是《伤寒论》中调治脾胃虚寒证的一道名方,最近正值严冬,是脾胃虚寒类肠胃问题多发的时候,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胃痛。

关于这方面,我前几年看过一位医家的分享。这位医家总结了自己之前经手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病例,其调治均是以理中丸为基础进行的,结果总有效率超过93%。其中有一个病例给我印象颇深。

那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反复胃痛且大便溏稀两个多月而就诊。这位患者的胃痛属于隐隐作痛,饥饿时疼痛明显,进食后有所缓解,同时伴有反酸嗳气。患者胃部喜暖喜按,面部没有光华,而且精神疲惫,四肢乏力而冰冷。

结合脉诊和舌诊情况,那位医家判断患者是脾胃虚寒致胃痛,当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原则调治,方用理中丸加味治疗。方中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党参为臣药,补气健脾。君臣相配,得温中健脾之效;黄芪甘温益气,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陈皮、法半夏、茯苓温胃化饮;白术健脾燥湿,香附、砂仁同用益气和胃;白芍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患者按方服药,七日后症状大为缓解,再服七日,诸症皆消。

当然,临床应用该方治疗脾胃疾病时,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建议有类似症状的病人尽早看诊专业的中医医师,合理治疗即可。2022-07-10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1:24: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气虚,是一种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体内运化功能的减弱,特别是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和大便溏薄,患者常常感到疲乏无力。这些症状往往出现在多种疾病中,例如腹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以及小儿疳积等。在西医学中,它也可能与慢性胃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和支...

  • 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抵抗力低下以及疾病因素导致体质下降而引起。1、脾气虚: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减退,腹胀明显,进食后加重,伴有反酸、嗳气。有的患者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身体疲乏无力,头晕眼花,消瘦或者肥胖。要注意加强营养摄入,适当增减体育锻炼;2、脾阳虚...

  • 水湿代谢受阻,流注于肠道,造成大便溏薄,排便不畅。脾主肌肉和四肢,长期脾虚会导致肢体营养供应不足,患者会感到疲乏无力,精神状态欠佳。同时,中气不足,患者往往表现出少气懒言,气息短促。脾虚若进一步发展,水湿会侵袭肌表,引起面色苍白,甚至浮肿。脾胃是气血生成的基础,脾气虚弱时间久了,可能...

  • 气虚、脾虚是气虚的常见表现,导致气血不能生发,易出现气血不足,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身体困倦,面色萎黄,脘腹痞闷,腹泻或大便增多,舌苔淡薄白。对于这种类型的脾虚,舌头上不一定有齿痕,所以齿痕不是判断脾虚不虚的唯一标准。所以这种类型的脾虚,平时可以吃一些健脾丸、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六...

  • 容易疲乏劳累或者精神萎靡不振,一般都是因为气血亏虚或者心脾不足、精血耗伤所造成的。对于一些年轻人,经常熬夜、劳累、心理压力比较大、饮食不规律,比如经常吃冷的东西,会耗伤脾气。脾胃一旦虚弱,生化气血的功能就会下降,脾化湿的功能也会下降,就会出现身体困重,气血化生不足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健忘...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