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对你有帮助 《伤寒杂病论》简史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015-03-18
中医中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是?是什么年代的?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张仲景,名机,据传曾担任长沙太守,因此人称张长沙。他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大约出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逝世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享年约70岁。自小他便好学深思,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对医学书籍情有独钟。他的同乡何颙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虽然思维精深,但尚未...
2. 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尤其对医学书籍感兴趣。他的才智和特长被同乡何颙所赏识,何颙曾预言他将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张仲景后来确实成为了被誉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的良医。3.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部临床诊疗专书,它是中国最早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著作。该...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以下是关于张仲景及其著作的详细介绍:张仲景的身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的地位:该书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作品《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关于外感疾病与内科杂病的辨证施治著作。张仲景在书中详细论述了疾病的原因、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并首创...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他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医学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关于该书的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他通过亲身诊病、医治的经验以及自己对经籍医书的深入学习,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在...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有什么样的地位? 33次阅读
- 经络不通百病生,做什么动作,让经络更通畅? 24次阅读
- 身体经络不通怎样才能疏通 19次阅读
-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74次阅读
- 十二时辰养生表及口诀 61次阅读
- 人身体上有多少个穴位 2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