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法,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因脾为中气,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故气虚之证,主乎脾肺。脾肺气虚可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促汗出等证。补气之法亦着重脾肺。本法以甘温益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炙草等为主,组成补气剂。在药物的配伍上,因脾喜燥而恶湿,故补气药常佐以渗湿之品,如茯苓、苡仁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对于气虚严重,中气下陷,出现久利脱肛或内脏脱垂者,又应当配伍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甘温补气,健脾益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少便搪,面色萎黄,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
[方义]本方是对脾弱气虚而设。有甘温补气,健脾益胃之功。为补气健脾之基础方剂。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胃有升清降浊功能,胃气和降则脘腹冲和而善纳谷,脾气升动则精气游溢而主腐熟,胃纳脾化,吸取精华,化生气血,滋养周身,因而不病。然而脾胃应五行而属土,土性主湿,病则湿邪偏盛,升降失常。胃气虚则食少,脾气虚则便溏,由于脾胃虚弱势必导致中气不足。在治疗的方法上,应当以补中健脾为法,人参味甘性温,归经脾胃,甘温益气,为补中益气要药,故用作本方之主药。脾虚则生湿,白术具有燥湿健脾之功;茯苓具有渗湿健脾之效,苓、术合用可渗燥中湿,辅助人参补气健脾,其中茯苓渗利又可佐参、术补而不腻。甘草蜜炙性温味甘,既能助本方补中健脾,又能在方中调和诸药,四味药物合用,共成甘温益气,祛湿补中健脾之剂。故本方适用于由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少气无力等证。
[临床运用](1)四君子汤系由参,术、苓、草所组成,四味药物味甘而性温,味甘补脾,性温益气,甘温平和,不偏寒热,平于理中汤(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强胃之功。凡由脾胃气虚引起的营养不良,浮肿,慢性肠炎,或出血性疾病,以及产后气血虚弱等,都可用本方作基础加减治疗。
(2)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比四君子汤又多了和胃之功。可用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脘腹胀闷者,对于小儿消化不良,亦为常用方剂(《小儿药证直决》)。
(3)本方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名六君子汤,主治四君子汤证又兼胸膈不利、呕吐吞酸等证。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虚弱而挟有痰湿的患者;亦治慢性支气管炎的间歇期等(《医学正传》)。
(4)本方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名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不和,寒湿滞于中焦,胸中痞闷,腹部胀满。呕吐腹泄,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喜按喜暖,舌苔白腻者。目前也常用于治疗溃疡病、慢性泄泻、胃肠机能紊乱等证(《名医方论》)。
(5)对于久病气虚体弱所致之低热证,可用本方加桂枝、附子治疗。
(6)本方加泽泻,牡蛎、桂枝,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妇女白带证。
(7)本方加薏苡仁、泽泻、桂枝,用于脾虚性浮肿病有较好的疗效。
(8)本方加黄芪,阿胶、牡蛎,用于脾虚失统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证疗效显著。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附方]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即本方加扁豆、山菇、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具有补中和胃止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或吐泻并作,饮食不消,形体虚羸或四肢无力,胸脘不宽,脉虚而缓。
2.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人参4.5克 当归3克 白术3克 柴胡4.5克 升麻4.5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7.5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胃,升阳补气。
[主治]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虚软;(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证。
[方义]所谓“补中益气”,即是主治中焦脾胃之衰弱证。因为脾胃有升清降浊之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虚则脾不升清反而下陷,胃不降浊反而上逆,脾陷可影响肝不升达;胃逆则影响胆火不降。肝脾下陷故清气不能上达,胆胃上逆故浊气不能下降。浊壅于上化火而发为少阳之寒热,清陷于下化寒而发为虚证之脱垂下利。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应五行而属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肝属木主藏血,性喜条达,既赖水生又靠土墙,升发条达而木气畅遂,故木静而风恬。中虚则血无生源,肝失土培及血养,条达畅遂失政,故木郁而致发热。总之,寒热或发热,脱垂或下利,皆因中气不足为病,治直补中健脾、升阳益气为法。故方用参、芪、术、草归经脾胃,味甘性温,可补中益气为本方主药;配伍当归、柴胡、升麻疏肝胆除寒热以助升达为辅助;加入陈皮和胃气协助降浊;其中甘草蜜炙者,除了帮助补中益气外,另外可甘缓调和诸药,共组成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甘温除热之剂,凡由中虚导致发热者,用之均可获效。
[临床运用](1)补中益气汤系甘温除热的方剂,凡属劳倦内伤之气虚发热者,用之大都有效。所谓内伤即中气虚,中者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中气壮则气血足;中气衰则脾失运,气血乏源则诸病丛生,故内伤劳倦杂证之治,首为补中益气之法。本方也可用于无名热,属于气虚者,或慢性病体弱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等证,也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时亦可加入桂枝、白芍等。
(2)本方用于治疗内脏各种下垂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加入枳壳效果更好。
(3)本方具有补中益气的强壮作用,因此对于视力疲劳,重证肌无力等亦可应用。
(4)据报道,本方加茯苓,采用蒸馏,制成含量为1:1的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对于慢性感染、慢性盆腔炎、脑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5)本方用于治疗久泄不愈,可去当归加苍术;兼阴寒者加附子;久利滑脱者加诃子、罂粟壳等。
(6)久疟不愈者,可用本方加常山、鳖甲等。
(7)本方可用于治疗乳糜尿属于脾虚者,根据不同兼证灵活加减,如阳虚者可加附子,肉桂;湿热者可加黄柏。
(8)本方对妇女崩漏、习惯性流产、气虚癃闭、产后尿潴留等,均有疗效。
(9)表虚自汗证、虚人感冒、慢性疮疡久不收口、麻疹气虚不能外透等,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发热效,清陷阳虚外感珍。2023-03-04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甘温补气,健脾益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少便搪,面色萎黄,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
[方义]本方是对脾弱气虚而设。有甘温补气,健脾益胃之功。为补气健脾之基础方剂。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胃有升清降浊功能,胃气和降则脘腹冲和而善纳谷,脾气升动则精气游溢而主腐熟,胃纳脾化,吸取精华,化生气血,滋养周身,因而不病。然而脾胃应五行而属土,土性主湿,病则湿邪偏盛,升降失常。胃气虚则食少,脾气虚则便溏,由于脾胃虚弱势必导致中气不足。在治疗的方法上,应当以补中健脾为法,人参味甘性温,归经脾胃,甘温益气,为补中益气要药,故用作本方之主药。脾虚则生湿,白术具有燥湿健脾之功;茯苓具有渗湿健脾之效,苓、术合用可渗燥中湿,辅助人参补气健脾,其中茯苓渗利又可佐参、术补而不腻。甘草蜜炙性温味甘,既能助本方补中健脾,又能在方中调和诸药,四味药物合用,共成甘温益气,祛湿补中健脾之剂。故本方适用于由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少气无力等证。
[临床运用](1)四君子汤系由参,术、苓、草所组成,四味药物味甘而性温,味甘补脾,性温益气,甘温平和,不偏寒热,平于理中汤(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强胃之功。凡由脾胃气虚引起的营养不良,浮肿,慢性肠炎,或出血性疾病,以及产后气血虚弱等,都可用本方作基础加减治疗。
(2)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比四君子汤又多了和胃之功。可用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脘腹胀闷者,对于小儿消化不良,亦为常用方剂(《小儿药证直决》)。
(3)本方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名六君子汤,主治四君子汤证又兼胸膈不利、呕吐吞酸等证。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虚弱而挟有痰湿的患者;亦治慢性支气管炎的间歇期等(《医学正传》)。
(4)本方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名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不和,寒湿滞于中焦,胸中痞闷,腹部胀满。呕吐腹泄,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喜按喜暖,舌苔白腻者。目前也常用于治疗溃疡病、慢性泄泻、胃肠机能紊乱等证(《名医方论》)。
(5)对于久病气虚体弱所致之低热证,可用本方加桂枝、附子治疗。
(6)本方加泽泻,牡蛎、桂枝,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妇女白带证。
(7)本方加薏苡仁、泽泻、桂枝,用于脾虚性浮肿病有较好的疗效。
(8)本方加黄芪,阿胶、牡蛎,用于脾虚失统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证疗效显著。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附方]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即本方加扁豆、山菇、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具有补中和胃止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或吐泻并作,饮食不消,形体虚羸或四肢无力,胸脘不宽,脉虚而缓。
2.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人参4.5克 当归3克 白术3克 柴胡4.5克 升麻4.5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7.5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胃,升阳补气。
[主治]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虚软;(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证。
[方义]所谓“补中益气”,即是主治中焦脾胃之衰弱证。因为脾胃有升清降浊之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虚则脾不升清反而下陷,胃不降浊反而上逆,脾陷可影响肝不升达;胃逆则影响胆火不降。肝脾下陷故清气不能上达,胆胃上逆故浊气不能下降。浊壅于上化火而发为少阳之寒热,清陷于下化寒而发为虚证之脱垂下利。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应五行而属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肝属木主藏血,性喜条达,既赖水生又靠土墙,升发条达而木气畅遂,故木静而风恬。中虚则血无生源,肝失土培及血养,条达畅遂失政,故木郁而致发热。总之,寒热或发热,脱垂或下利,皆因中气不足为病,治直补中健脾、升阳益气为法。故方用参、芪、术、草归经脾胃,味甘性温,可补中益气为本方主药;配伍当归、柴胡、升麻疏肝胆除寒热以助升达为辅助;加入陈皮和胃气协助降浊;其中甘草蜜炙者,除了帮助补中益气外,另外可甘缓调和诸药,共组成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甘温除热之剂,凡由中虚导致发热者,用之均可获效。
[临床运用](1)补中益气汤系甘温除热的方剂,凡属劳倦内伤之气虚发热者,用之大都有效。所谓内伤即中气虚,中者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中气壮则气血足;中气衰则脾失运,气血乏源则诸病丛生,故内伤劳倦杂证之治,首为补中益气之法。本方也可用于无名热,属于气虚者,或慢性病体弱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等证,也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时亦可加入桂枝、白芍等。
(2)本方用于治疗内脏各种下垂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加入枳壳效果更好。
(3)本方具有补中益气的强壮作用,因此对于视力疲劳,重证肌无力等亦可应用。
(4)据报道,本方加茯苓,采用蒸馏,制成含量为1:1的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对于慢性感染、慢性盆腔炎、脑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5)本方用于治疗久泄不愈,可去当归加苍术;兼阴寒者加附子;久利滑脱者加诃子、罂粟壳等。
(6)久疟不愈者,可用本方加常山、鳖甲等。
(7)本方可用于治疗乳糜尿属于脾虚者,根据不同兼证灵活加减,如阳虚者可加附子,肉桂;湿热者可加黄柏。
(8)本方对妇女崩漏、习惯性流产、气虚癃闭、产后尿潴留等,均有疗效。
(9)表虚自汗证、虚人感冒、慢性疮疡久不收口、麻疹气虚不能外透等,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发热效,清陷阳虚外感珍。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