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乏力、头重如裹、总也睡不醒?注意,你可能体内湿气过重啦

本 期 导 读
很多同学每年到春季都会出现身体乏力、头重如裹、总也睡不醒、脸上油腻洗不干净的感觉,这可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

谷雨到了,这个节气后降雨会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人遇此春雨绵绵时,真如屋漏又逢连夜雨。

为什么春天湿气重?

▲ 请按夏、秋、冬、春顺序
每季度顺时针转动90度来参考阅读
图中横线代表地平线

冬去春来,阳气出土把地里面水分带出来,乍暖还寒,又把地表的水分凝住了,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带出地表的水分,产生湿气。

空气中的水份遇冷凝结成水滴,附在墙壁和地板上,便好像是墙壁和地板渗出水来了。

立春之后是雨水,春分之后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再下来就是谷雨。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人遇此春雨绵绵时,真如屋漏又逢连夜雨,整个人就湿漉漉的。

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湿气是如何形成呢?

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 健康 。

那么祛湿有什么好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聊开:

常用药物

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1.芳香化湿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 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2.清热燥湿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 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3.利水渗湿

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 治寒湿类 ;如与清热燥湿类配, 治湿热类。

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 补脾祛湿 功效并见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黄芪(可利水)等。

如果是湿痹,还须用 祛风湿 药,如羌活、独活、木瓜、蚕砂等。

病机上,湿容易阻遏气机,治法上气行则水行,所以祛湿方中常配 行气药 ,如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化痰功效齐备。

行气与祛湿功效并见的常用药物还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黄帝内经》还有「风能胜湿」的观念,所以也常用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荆芥等 祛风药 来助祛湿。

常用食材

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实、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陈皮、荷叶、土茯苓、马齿苋、玉米、高梁、荞麦、大麦、白果、莲子、胡萝卜、芥菜、海带、紫菜等。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下重点介绍几味常用的 药食同源汤料 ,各人可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五指毛桃:
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
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 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

荷叶:
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气清。
功用: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 现代用得最多的是去腻与消脂减肥。

芡实:
味甘、涩,性平。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现代常用于预防与治疗痛风。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退黄。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
功效:益肾补脾、利水解毒。

冬瓜:
味甘、淡,性微寒。
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 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注意: 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别服。

食忌

湿人忌食: 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中成药

这部分牵涉到对证的辨识,论到方证对应时,请参照文章《如果觉得自己湿,看看属于哪一款?》。

寒湿困脾证: 可用 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

湿热蕴脾: 可用 茵陈五苓丸 。

脾虚生湿: 可用 参苓白术散 。

肝胆湿热证: 可用 龙胆泻肝丸 。但此药苦寒,容易伤脾胃, 若有脾虚 底子, 最好与参苓白术散一起吃 。

大肠湿热证: 可用 葛根芩连丸 。

膀胱湿热证: 可用 八正散 。

下焦湿热证 (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阴痒、黄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可用 四妙散 。

伤湿证: 代表方是 羌活胜湿汤 ,但这个没有中成药,可以 藿香正气丸 代。

湿痹证: 代表方是 薏苡仁汤 ,但这个也没有中成药。治疗久痹的 独活寄生丸 功效接近。

湿热浸淫肌肤证: 现有中成药中较接近的是四妙丸。 肌肤的病,其实用外洗方效果更好 ,一般中医院都会有自己的院内制剂。

其它祛湿方式

艾灸
常用穴位:神阙(肚脐)。 可补脾祛湿,较适合寒湿类。

拔罐
有一定的去湿作用,其 去外湿的作用优于去内湿 。

因为 经常拔罐也容易导致体内气的走泄外散 ,所以,最好掌握好一个度,不主张太常拔。

汗蒸
汗蒸可以去湿气吗?

在中医的祛湿法中,汗法其实算不上常用法。

干蒸方式对表湿或许有点用,对内湿的作用就小多了。

但经常汗蒸会让人的毛孔经常打开,使体内的阳气容易外散,所以也不主张常做。

湿蒸去湿就不主张了,道理大家想想自会明白。
2022-08-13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4-09-10 08:00: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