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外治法 6.3 医案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耳鸣·脾胃气虚证 1 拼音 ěr míng ·pí wèi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脾胃气虚证(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耳鸣·脾胃气虚证患者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休息暂减烦劳则加,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弱[1][2][3]。
5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时作[3]。
蹲下站起之际气血趋下,头部气血不足,或因劳力脱气,故耳鸣耳聋更甚,并有突然虚鸣及发凉之感[3]。
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2]。
脾运力弱,故纳少不化,腹胀,神疲倦怠乏力[3]。
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2]。
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2]。
脾不化湿,故大便时溏[3]。
血气不足,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3]。
气为血之帅,气弱血少,故脉象虚弱[3]。
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2]
6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3]。
6.1.2 方一 [2]
治法:益气升清
可用益气聪明汤[备注]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6.1.3 方二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荆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6.1.4 方三 选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石菖蒲:方中以党参、黄芪为主,健脾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石菖蒲之类,轻清之品,升提清阳之气,以达清窍。
6.1.5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龙风宝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6.2 外治法 治疗耳鸣耳聋之症,历代文献,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类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3]。
6.3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两耳蝉鸣,旦夕不歇,服过人参、熟地四两,无少效。柴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治耳必责之肾固也,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决非肾虚,左寸亦平缓无疴,惟右寸关洪大。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脉,用清解之剂,不数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数剂两耳痊愈。因思耳目口鼻,虽属于五脏,各有分属,而内实相通,治病惟以切脉为凭,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园机活法也。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4]。即耳中鸣响[5],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5]。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2022-10-07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脾胃气虚证(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耳鸣·脾胃气虚证患者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休息暂减烦劳则加,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弱[1][2][3]。
5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时作[3]。
蹲下站起之际气血趋下,头部气血不足,或因劳力脱气,故耳鸣耳聋更甚,并有突然虚鸣及发凉之感[3]。
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2]。
脾运力弱,故纳少不化,腹胀,神疲倦怠乏力[3]。
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2]。
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2]。
脾不化湿,故大便时溏[3]。
血气不足,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3]。
气为血之帅,气弱血少,故脉象虚弱[3]。
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2]
6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3]。
6.1.2 方一 [2]
治法:益气升清
可用益气聪明汤[备注]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6.1.3 方二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荆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6.1.4 方三 选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石菖蒲:方中以党参、黄芪为主,健脾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石菖蒲之类,轻清之品,升提清阳之气,以达清窍。
6.1.5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龙风宝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6.2 外治法 治疗耳鸣耳聋之症,历代文献,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类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3]。
6.3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两耳蝉鸣,旦夕不歇,服过人参、熟地四两,无少效。柴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治耳必责之肾固也,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决非肾虚,左寸亦平缓无疴,惟右寸关洪大。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脉,用清解之剂,不数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数剂两耳痊愈。因思耳目口鼻,虽属于五脏,各有分属,而内实相通,治病惟以切脉为凭,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园机活法也。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4]。即耳中鸣响[5],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5]。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