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脾胃虚弱简介

脾胃虚弱为病机 。同脾气虚。指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 。多因饥饱失常,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详见百科词条:脾胃虚弱 [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15:55:28 共16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1-07
mcxzy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4:27:0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6 脾气虚之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也可由于久泄久痢或过度劳损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语音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脱肛,或子宫或其他脏器下垂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常用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

  • 肝郁脾虚为证候名。指肝失疏泄与脾气虚弱并见,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气本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运化失职的病理变化[1] 。肝气郁结,引起脾胃虚弱,其中主要为消化功能减弱的病变[2]。症见胁痛、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倦怠等[2]。治宜疏肝健脾[2]。肝郁为肝气郁结的简称[2]。肝有疏...

  • 针对脾胃虚弱,书中提供了随病制方的策略,并针对长夏湿热对胃部的影响,详细介绍了清暑益气汤的运用。用药法的灵活性和适时调整也被深入剖析。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肠澼下血和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养心神来维护脾胃健康。卷下部分,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治疗疾病的策略,强调了询问患者感...

  • 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隔,去痞满,久服强中益气,百病不生,无精炯炯,长寿之基。主脾胃虚弱,食停气滞,湿热内阻,胸膈痞满,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大便溏薄或不畅,苔腻微黄。小儿脾胃脆弱,饱则易伤者。饮食不节,停湿伤脾,食物不化,体倦神疲。附注 方中半夏曲,《墨宝斋集验...

  • 中医古籍中提到,对于常感到困倦的男性,这可能与脾胃虚弱有关。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之虚可能导致怠惰嗜卧。夏天嗜睡可能是因为暑热耗损了元气,损害了精神。而冬天如果经常嗜睡,可能意味着身体阳气不足或是脾虚湿热过重。经常过度思虑或经常动脑的人,或者饮食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脾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脾的...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