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脾气虚之脾失健运证 5 脾气虚之中气不足证 6 脾气虚之脾气下陷证 7 脾气虚之脾不统血证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气虚的穴位 2 治疗脾气虚的方剂 3 治疗脾气虚的中成药 4 脾气虚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脾气虚 1 拼音 pí qì xū
2 英文参考 deficiency of spleenQ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脾气虚为病机 ,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1]。是指脾气虚弱,功能减弱,致运化无力,形体失养的病理变化[2] 。多因饥饱失时、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3]。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3]。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4 脾气虚之脾失健运证 脾失健运指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症。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成痰饮等症。治宜健脾为主。[3]
5 脾气虚之中气不足证 中气不足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症。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胃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治宜补益中气。[4]
6 脾气虚之脾气下陷证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也可由于久泄久痢或过度劳损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语音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脱肛,或子宫或其他脏器下垂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常用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等穴。[5]
7 脾气虚之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指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而致的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治宜补脾摄血。[5]
82022-11-08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9:13: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4 脾气虚之脾失健运证 脾失健运指脾脏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症。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浮肿,或成痰...

  •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则面白,无以养神故神疲。脾胃失于健运则食少、苔白。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故乏力。脉弱乃气虚血少所致。[2]6 高风雀目·脾气...

  • 4 虚呕·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虚呕·脾胃气虚证患者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虚弦[3]。5 证候分析 脾胃气虚,运化失职[3]。6 虚呕·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虚呕·脾胃气虚证治宜补益脾胃[3]。6.2 饮食疗法 6.2.1 推荐...

  • 脾虚湿困,清窍不利,故见鼻内肌膜淡红,肿胀较甚,鼻塞较重,而嗅觉减退[3]。劳则伤脾,脾虚不耐劳倦,故遇劳则诸症加重,脾虚失运,气血不足,精微不布,肌体失养,故头重眩晕,倦怠,面色萎黄,食少便溏[3]。舌淡苔白,脉缓弱者皆为脾气虚弱之象[3]。6 鼻渊·脾气虚证的治疗 6.1...

  • 脾虚”是中医一种虚证病名,一般指脾气虚。“脾”的功能和脏器概念与西医的“脾脏”不是一回事。中医学认为,在心肝睥肺肾这五脏中,脾有其独特功能。概括讲,脾主运化,能化生气血,维持营养物质的消化脾虚的人还应该清淡饮食,少吃油腻的食物,饮食要清淡,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有营养的食物。还有...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