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能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

如果在各脏器的面部反映中心附近不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之色,而是一色独显,说明相对应的脏器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系统的调理。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的荣枯都表现在面部,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死草,黄色像枳实,黑色像煤烟,赤色像凝血,白色像枯骨,这些没有光泽的颜色,是五脏之气败绝的反映,是死亡的征兆。
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翠鸟的羽毛,青绿有光泽;红色像鸡冠,红而润泽;黄色像熟螃蟹的腹壳,黄而明润;白色像猪油,白而光泽;黑色像乌鸦的羽毛,黑而透亮,这些有光泽的颜色,是五脏之气有生机的表现。
总之,中国人健康的面色应该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或者外带上述这些明瑞亮泽的颜色。
肺与皮肤相应,肺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制约肺金的是心火,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双眉正中;心与脉相应,所以心的荣华会表现在面部颜色上,制约心火的是肾水,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双目正中;肝与筋相应,肝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制约肝木的是肺金,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颧骨最高点的正中;脾与肌肉相应,脾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制约脾土的是肝木,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鼻翼凹陷处的正中;肾与骨骼相应,肾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制约。肾水的是脾土,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太阳穴垂线与鼻翼底部水平线的两个交点。
通过此图不妨先给自己“相相面”,如果在各脏器的面部反映中心附近不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之色,而是一色独显,说明相对应的脏器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系统的调理。
《黄帝内经》中的“调和论”
中医学通过“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中药方剂学通过“八法”,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来调节失衡的“阴阳”,已达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调和”。
《黄帝内经》中指出,若要使五脏六腑协调运转,必须要使人体内的“正气”与自然界的“邪气”相均衡,脏腑平衡、气血平衡,为此,中医学通过“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中药方剂学通过“八法”,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来调节失衡的“阴阳”,已达到《黄帝内经》中关于“调和”的论述“瑾察阴阳而调之,以平(衡)为期。”
中医学“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中药方剂学“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古为今用,《黄帝内经》中的“调和论”对于今人依然有效。现代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过度的精神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其外在表现就是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
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要尽早清理体内种种毒素,调节机体各种平衡,补充身体所需营养。那么,“调和论”对于现代人而言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2019-02-03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8:35: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如果在各脏器的面部反映中心附近不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之色,而是一色独显,说明相对应的脏器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系统的调理。《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的荣枯都表现在面部,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死草,黄色像枳实,黑色像煤烟,赤色像凝血,白色像枯骨,这些没有光泽的颜色,...

  • 古人说:“肺主一身之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的荣枯与肺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肺脏随呼吸的功能带动营养精微物质充肤,润泽毛发,其中面部毛孔的分泌功能是否能维持正常亦由肺气功能决定,当人的毛窍排泻不畅而堵塞时,人面部表现是生粉刺与痤疮,所以这类疾病发生时,中医治疗原则多半是以调理肺脏的功能...

  • 1、心 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公款在面。面部的色泽荣枯是心气心血盛衰的反映。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淡白无华,甚至枯槁;心气专职虚,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光白;血行不畅,血脉瘀阴,则面色青紫,枯槁无华。2、肺 ...

  • 1、五脏与美容的关系1.心: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明,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面部的色泽荣枯是心气心血盛衰的反映。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淡白无华,甚至枯槁;心气不足,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白光白;血行不畅,血脉瘀滞,则面色青紫,枯...

  • 今天学习了从面色辨识五脏荣枯。在这里多说一下,《黄帝内经》里的 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是什么, 天赋予人的是德,地赋予人的是气,天德地气交融搏结,使万物得以化生。所以化生生命的叫精;阴阳两精相互搏结,叫作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叫作魂;...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