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介绍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 。此书还对《灵枢·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由于内容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2016-05-27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3:07: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详细的针灸专著,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该书由宋朝医官院的王惟一在1027年编撰,内容包括三卷,同时伴有我国最早的针灸铜人模型。书中详述了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督、任二脉的走向与穴位,并对《灵枢·经脉》进行了注释,因其简明扼要,深受...

  • 与此同时,王氏还主持修铸了记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二具,由于本书系阐释针灸铜人著作,文图相兼,故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首载仰伏人尺寸图,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经 *** 等。其次按照手、足阴阳十二脉及督、任二脉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主病及其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首载针灸避忌太乙...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著作。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书在1027年由宋医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同时补入《穴腧都数》一卷。书名“铜人”,系在编此书的同时,由王惟一等铸制了我国最早的一具针灸铜人型而得名。书中详述手足...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铜人一同,将前代的穴位知识形象化和规范化,成为医者临床、教学和考核的权威工具。铜人对针灸技术和穴位的贡献显著,如发明“同身寸”法和增加的穴位等,展示了宋代中国在针灸学和解剖学上的成就。

  • 北宋时期的医家王惟一,本名王惟德,出生于公元987年至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至英宗治平四年),在宋仁宗赵祯的任期内担任尚药御,对于针灸学有着深厚的研究。他致力于整理和提升前人的针灸学知识,从而著述了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研究,他还奉命铸造...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