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概要

分上、中、下三卷。次年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首载正背屈伸人形尺寸图,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经 等,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及任、督二脉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部位、走向、主病及其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先列“针灸避忌太乙图”,继按头、面、肩、项、膺、腋、股、胁等各部,及经穴排列次序,备述每一经穴的部位、主治疾病、针刺深浅、灸疗壮数和针灸禁忌;卷下载列十二经气血多少,及井、荥、俞、经、合五腧穴之穴名,又按手、足阴阳十二经次序,详述各经脉在四肢的经穴部位、主治和针灸法等。后附《穴腧都数》分别记有头、面、颈、背、胸、腋、腹、胁等各部的十二经穴;四肢部经穴部位;“修明堂诀式”(即周身骨度尺寸);以及“五脏六腑大小尺寸”等,文字简要,具有全书经穴的索引性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春秋占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就已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并逐渐创立了独特的针灸疗法。当时已有许多著名的针灸医生和经络方面的专著。唐代以后,针灸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著名的宋代针灸学龄前家王惟一于1027年编成针灸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它内容丰富、形象真实、并富有立体感。全书3卷。这部著作承前启后,可谓集以前针灸学之大成。

2016-05-2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8 04:26: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一部详细的针灸专著,又名《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该书由宋朝医官院的王惟一在1027年编撰,内容包括三卷,同时伴有我国最早的针灸铜人模型。书中详述了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督、任二脉的走向与穴位,并对《灵枢·经脉》进行了注释,因其简明扼要,深受...

  • 次年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首载正背屈伸人形尺寸图,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经 等,其次按手、足阴阳十二经及任、督二脉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部位、走向、主病及其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先列“针灸避忌太乙图”,继按头、面、肩、项、膺、腋、...

  • 与此同时,王氏还主持修铸了记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二具,由于本书系阐释针灸铜人著作,文图相兼,故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上首载仰伏人尺寸图,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经 *** 等。其次按照手、足阴阳十二脉及督、任二脉顺序逐经记述了经脉循行、主病及其所属经穴的位置;卷中首载针灸避忌太乙...

  • 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记载腧穴657个,其中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等穴,是王惟一总结宋代针灸学家常用孔穴而新增加的,因为这些穴位在《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尚未收载。关于穴位的排列方法,王惟一兼采《针灸甲乙经》和《千金方》之长,除四肢仍按十二经次序排列外,躯 位则分为偃...

  • 经脉》的原文作了注释。由于内容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后者曾补入了一篇“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并改名《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