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发热的方剂简介

中医·发热发热(fever)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指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或者虽然体温正常,但自觉身热不适的表现。发热的病因分类发热原因,一般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外感发热,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多属于实,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症。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多属于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阴虚发热阴虚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医碥》卷一:“阴亏水虚则柴干火烈而焚灼为灾矣。此之火炎,乃由水虚所致,与上条阳亢而阴未亏者不同,症见口干体瘦,食少懒倦,头痛时作时止,遗精盗汗,骨蒸肉烁,唇红颧赤,咳嗽痰血,久成痨瘵。治宜甘润之剂,滋水以制火。”可选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甲,鳖甲散,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一阴煎等方。阳虚发热阳虚发热指阳气虚衰而致的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医碥》卷一:“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症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原。误投寒凉立死。”血虚发热血虚发热亦称血虚热,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

详见百科词条:发热 [ 最后修订于2020/1/29 15:53:25 共106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0-12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5:18: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药茶疗法 1. 苦瓜茶 配方:苦瓜1个去瓤,填入茶叶,风干后切片,每次5-10克泡水饮用。 功效:适用于长期不规则发热的治疗。 2. 薄荷姜茶 配方:茶叶6克,薄荷3克,沸水冲泡后加入生姜汁、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2次。 功效:针对风寒引起的发热。 发热症状与中医治疗方法 发热通常伴随...

  • 银柴胡甘微寒,退低热,有助于清除各种发热;甘草甘平,缓和药性、解毒,并可缓解七味苦寒药的伤胃作用。对于感冒发热,方剂的使用方法是:柴胡12克,黄芩10克,马鞭草12克,荆芥13克,贯仲12克(抗病毒,善治流行性感冒),青蒿15克,薄荷6克(后下,善于发散风热),虎杖18克,甘草6克,蜜枣5只。...

  •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

  • 内补汤是一种具有滋阴养血功效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干地黄。干地黄的别名有地髓、原生地、干生地,它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此药味甘苦,性凉。内补汤主要适用于治疗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症状。同时,它还具有促进折跌绝筋恢复、治疗伤中、驱除血痹...

  • ”治宜枳术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大柴胡汤等方。《幼科全书》:小儿食积不化引起的发热。其热先见于腹部,以后手足俱热,而以腹背较甚,嗳气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肿。治宜消积清热,用至宝锭。详见百科词条:伤食发热 [ ...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