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基本病因——气血失常

概述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而言。人体由皮肉、筋骨、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所构成,其生命活动的进行,主要是依靠后天所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于全身,营养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而实现的。人体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则气血的失常,必然会影响及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同时,气与血又是脏腑气化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以引起本脏腑之气血失常,而且也会影响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全身气和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亦是病机发展的一般规律,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种病机变化的基础,而且亦是分析和研究各种临床病证病机的基础。

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之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状态。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之病理状态。二为血的循环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加速,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形成血瘀、血热,以及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

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温煦、推动、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或升降出入失常,则必然影响及血。
  同样,血的亏耗或功能失调,则亦必影响及气。故临床上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主要表现于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兹分述之:2023-01-1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9:34:5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六淫又称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的概念是从六气转化而来,六种气候...

  •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疫疠。 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 病理产物:淤血、痰饮。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六气与六淫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

  •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

  • 中医基础理论中,病因和病机的概念常常被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当人们感冒时,病因可以归结为外感风邪或时行疫毒,以及正气虚弱,肺卫功能不足。而病机则描述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体,具体表现为肺脏功能的失调。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华盖,位于胸中,主要负责呼吸和气的调节,开窍于鼻,主管气体...

  • 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脏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