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池穴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太阳穴是颅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太阳穴深层颅内有众多的出血来源
在颅内的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当丰富,因此构成了众多的颅内出血来源。起于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在硬脑膜外沿颞骨鳞部向上行走,并在太阳穴处的颞骨鳞部分支为脑膜中动脉前、后两支。同时,脑膜中静脉也与脑膜中动脉相伴行。在颅内更深一层的硬脑膜下,还分布有大脑颞叶的皮质动、静脉。
太阳穴遭暴力打击,不仅可以因颅骨颞鳞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而且常常可以在颅骨完整的情况下损伤脑膜中动、静脉,在中颅窝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破裂形成血肿,不仅十分迅速,而且后果极为严重。脑膜中动脉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后的间歇清醒期极短,多则不足1小时,少则只有10分钟,常常在损伤两小时后完全昏迷。如果伤后6小时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脑膜中动脉的两个前后分支损伤以及大脑颞叶皮质沟内的动脉损伤,会在脑膜的更深一层形成以颞区为中心的巨大颅内血肿。由于出血部位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太阳穴处的颞骨动脉沟和骨管构成了一个明显的薄弱带
由于脑膜中动脉紧贴颅骨下行走,因此在颞骨鳞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点。太阳穴深层组织中的脑膜中动脉,在颞骨鳞部内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条较深的骨沟——颞骨动脉沟。这条骨沟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构成了一条明显的薄弱带。打击太阳穴,往往首先容易在这条骨沟上造成骨折,而颞骨动脉沟处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沟内的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颅内血肿。
脑膜中动脉前支则完全穿过骨板,在颞骨内面形成了一条长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于骨管的存在,使脑膜中动脉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当太阳穴遭外力打击时,脑膜中动脉前支极易在骨管处撕裂。同时,颞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处形成.当骨折线横跨骨管时,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颅内血肿,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即以颅骨颞鳞部为中心的颅骨骨折多发区和以大脑颞叶为中心的颅内血肿多发区。
主治病症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2020-02-09
阳池穴的定位和取穴

2021-02-15
意见建议:阳池穴的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可以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将热能传达到全身,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2020-07-20
mcxzy 阅读 50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28:1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阳池穴的位置:阳池穴位于手腕的背部,即手背侧横纹的中点处。这是一个位于手腕关节附近的特定穴位,容易通过手指触摸找到。2. 阳池穴的功能:阳池穴与身体的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有关。按摩这一穴位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体内代谢物质的排泄,有助于缓解疲劳和舒缓肌肉紧张。3. 阳池穴的应用...

  •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按摩阳池穴的作用 按摩阳池穴可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因此对感冒,气喘,肠胃疾病,肾功能失调等疾病都具有治疗效果,与合谷穴一同被称为万能腧穴。阳池穴处...

  • 【取穴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穴位解剖】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功能主治】功能 :生发阳气,沟通表里。1.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2. ...

  •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位于指总伸肌腱的尺侧,可以在此摸到凹陷,正好在腕骨背横纹处的位置。阳池穴主要的作用,是通行三焦经气,可以治疗五官科疾病、消渴病等,具体如下:1、治疗五官科疾病:可以用于泄热,例如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牙疼、鼻塞、咽痛等,都可以通过阳池穴...

  • 回答: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②腕痛。③消渴、疟疾。④女性手脚冰凉。 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炎等。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麻木;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配胃管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