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调理脾胃的方法介绍

  悬灸保健技术只用于养生保健,而不是用于治疗疾病。因此,在调理项目中,悬灸组方分为二类,一为基本方,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本着既要简便易行,穴位少而精,便于掌握的原则,又要科学辨证,达到悬灸效果。二为调理方,是为针对不同症候而设,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
   艾灸调理脾胃的方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到体质的强弱。脾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气机的作用。饮食物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与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密切配合,以完成其通降传导作用。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全身组织得到充分营养,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会发生障碍,导致临床上会出现因胃失通降,不仅影响食欲,且因浊气上蒸而出现口臭、恶心、暧气、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症。
   1、调理对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气候变化或饮食不当易出现腹部不适,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人群。
   2、适应症候
  经常餐后腹胀、嗳气、打嗝,便秘,食欲不振。或便溏、食欲亢进。
   3、穴位组方
  调理方: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
  基本方:命门、肾俞、中脘、神阙
  组方中穴位见示意图(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五脏机能正常,身体健壮,脾胃功能差,身体虚弱。因此,脾胃调理以补肾和脾胃为主。所选调理方中,胃俞为胃的背俞穴,是胃经气输注之处,具有直接调理胃腑的功能,在选用时多与脾俞协同使用。中脘是腑之会穴,是胃气在腹部所汇集的地方,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的作用。
   4、操作方法
  首先温补命门,方法同上。命门施灸后,再灸脾俞、肾俞。背部施灸后,再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中脘灸3~5分钟,艾热渗透要较深,扩散面要大,才能达到调脾和胃的效果。但对于胃热者,中脘穴施灸时间不宜长,时间控制在2~3分钟左右。神阙、关元灸2~3分钟,足三里灸3分钟。通常每个穴位施灸2~3分钟,特殊穴位(如艾热不易渗透的穴位)可以根据左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的感觉来调整施灸时间。前5次每日1次,后5次隔日一次。10次后,每周1~2次悬灸调理。
   5、注意事项
  (1)嘱顾客应注意饮食调养,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而无刺激性的食物,饮食不宜过冷、过热和过饱。不宜空腹吃水果。忌烟酒。
  (2)注意腹部防寒保暖。
2022-07-30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1:28: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艾灸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此外,要告诉大家的是,艾叶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药材。然而,最好的治疗方法还是通过调理身体,利用自身的身体机能来慢慢修复不良症状。因此,脾胃虚的...

  • 艾灸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中医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舒筋通络的效果,能够调理肠胃和脾胃,同时还可以健脾除湿、温胃散寒,改善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胃部胀满以及胃痛等症状。在艾灸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控制好艾灸的时间,以免会对局部的皮肤产生烫伤,经过艾...

  • 2 艾灸中脘—和胃止痛 中脘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该穴。功效主治: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反胃,呕吐,胃炎,胃溃疡,腹胀等症。3 艾灸三阴交-健脾利湿 三阴交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作为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

  •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一个重要的保健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对于脾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脾胃不和的症状,达到调理脾胃的目的。但请注意,艾灸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烫伤皮肤,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寻求专业医师...

  • 对于胃炎、胃病患者,中医认为其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或胃虚受寒、寒邪凝滞引起。通过艾灸特定穴位,能够有效改善胃部不适,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接下来,为您介绍几个关键的艾灸穴位:1.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是治疗胃炎、消化系统病症的重要穴位。艾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