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补气药——黄芪

1. 补气升阳——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本品甘温入脾,既擅补中益气,又善升举阳气,为补气升阳之要药,常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1)治脾胃气虚之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常与白术、人参同用,即芪术膏、参芪膏。

  (2)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

  (3)治中焦虚寒之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黄芪建中汤;兼有阳虚者,常配附子,如芪附汤。

  2. 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本品既擅补中焦之气,又入肺经,有良好的补肺气作用,补气之中,具升发外达之性,而能实卫固表以止汗,为治体弱表虚、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之良药。

  (1)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

  (2)治表虚自汗,易于外感。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

  (3)治阴虚盗汗。宜与生地、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3. 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补气利尿消肿之功,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代以黄芪为主,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 托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本品甘温升补,有良好的补气而托毒生肌之效,为“疮痈圣药”,善治气血亏虚之疮痈脓成不溃或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收口,或阴疽流注、瘿疬痰核者。

  (1)治疮痈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如透脓散。

  (2)治疮痈久溃不敛。宜配当归、人参、肉桂等,如十全大补丸。

  本品功善补气,有“补气之长”的美称。因气旺能生血、摄血、行血、生津,故还可用于以下诸证:

  ①用于气虚血亏证。常与当归同用,即当归补血汤。

  ②用于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常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如归脾丸。

  ③用于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考试大网站整理 常与羌活、防风、姜黄等配伍,如蠲痹汤;或与当归、红花、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④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证。单用本品熬膏服即效;或与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同用,如黄芪汤。

  黄芪与连翘在治疮疡方面的区别应用

  黄芪与连翘都有“疮家圣药”之称,都常用于痈疮肿毒之证。但黄芪性味甘温,为补气药,有补气托毒、排脓生肌之功,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连翘性味苦寒,为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各种疮毒痈肿。

  人参与黄芪功用对比

  人参与黄芪均能补脾肺之气,用于脾肺气虚证。然人参还能补心气,且补气作用强,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并能生津、安神增智,用于热病气津两伤及内伤神衰、失眠、健忘、消渴等证。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温升之力强过人参,能补气升阳,兼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中气下陷证、气不摄血证、体虚多汗证、气虚浮肿尿少证以及气血虚弱之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2023-02-01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8:45: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黄芪被归类为补虚药,其药性甘、微温,主要作用于肺和脾的经络。它的主要功效包括:1. 健脾补中:黄芪是治疗脾气虚证的重要药物,能够提升中气,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症状,如久泻脱肛和内脏下垂,具有显著的升阳举陷作用。常与升麻、柴胡、人参等药材配合使用。2. 益卫固表:黄芪能够加强卫气,固表...

  • 1、黄芪不适宜天天吃,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作用。对于体质虚寒、气虚的人群,临床可见水肿、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出汗等症状,可以使用黄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建议长时间吃。2、黄芪性微温,味甘,是一味补气药、补虚药。长期使用黄芪可能会出现咽喉...

  • 1、女人喝黄芪可以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还能改善肌肤光泽,使皮肤细腻柔滑,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月经量少的现象。2、黄芪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主治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现代药理研究,黄芪...

  • 1、分类:黄芪属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而黄芩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一个作用是清,一个作用是补,二者分类不同;2、性味归经:黄芪性甘而微温,归脾经和肺经,而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和小肠经;3、疗效:黄芪可以补虚,主要作用为补气升阳、生血行滞、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 1. 分类差异:黄芪被归类为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而黄芩则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它们的主要功效一个偏向于“补”,一个偏向于“清”。2. 性味与归经:黄芪的味道是甘,性质微温,归脾经和肺经。相对地,黄芩的味道是苦,性质是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和小肠经。3. 疗效区别:黄芪主要...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