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之长--黄芪

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芪。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

【处方用名】黄芪(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黄芪(生用,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蜜黄芪(蜜炙,长于益气补中)。

【基本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本品甘温入脾,长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补气升阳之要药。用治: ①脾胃气虚之食少、腹泻、气短乏力等; ② 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③血虚证,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2,用于肺气虚证、固表止汗

本品能补肺气,益卫气,从而具有固表止汗之功。用治:①肺气虚弱之咳喘气短,配紫菀、五味子等; ②表虚自汗,常配麻黄根、牡蛎等,如牡蛎散(《和剂局方》); ③虚人感冒,配防风、白术,即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用于拖毒生肌

本品能够补气生肌,托毒排脓。用治: ①疮疡脓成而不溃,常用生黄芪配伍川芎等,如透脓散《外科正宗》; ②疮疡溃后不敛或内陷,宜配伍人参、当归等,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4,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既能补脾益气以治本,又能化气以利水,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用治气虚水湿失运之水肿;小便不利,常配防己、白术等,如防已黄芪汤《金匮要略》。

5.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本品还能补气以行血,用治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常配当归、川芎等,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此外本品能补气摄血,用治气虚不摄之便血、崩漏,如归脾汤《济生方》;能补气生津以止渴,可用治气虚津亏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等,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用于甘温除热、补气生津、胸痹等症。

【现代运用 】现代临床以本品配伍他药,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肝炎、肾炎、病毒性心肌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调节三高、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

本草摘要:

黄耆:补气、固表,生亦泻火。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耆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朱震享,号丹溪,著《本草补遗》。】 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

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日血生肉。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痛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气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耆、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汪机,号石山,著《本草会编》。】

王好古曰:黄耆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王好古,号海藏,著《汤液本草》。】

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甄权,著《药性论》。

《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日华,著《大明本草》。》《蒙笙》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者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耆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陈嘉漠,著《本草蒙笙》。】

附食补小方一个:黄芪6-10克,当归6-10克,红枣3枚 煲汤或代茶饮,也可单用本品。

功效: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等气血虚的症状

意见建议:对于女性朋友,例假造成的气血两亏,可以适当的进食当归和黄芪以补充气血。

此文仅供参考,大家如有己见,可在评论中分享交流经验。

持续更新......2022-07-27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0:04: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芪。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处方用名】黄芪(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黄芪(生用,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 黄芪又被称为北芪,主要因为其生长盛产于我国北方地区;而南芪则是指五指毛桃,其功效与黄芪相似,并在岭南地区广泛使用而得名。红芪则是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与黄芪虽同科不同属,但功效和主治方向不同,因此《中国药典》(1985年版)将其单列,命名为红芪。黄芪的品种目前相对较少,主要以栽培...

  • 1. 健康之路中被称为“补药之长”的是黄芪,而非阿胶或人参。2.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实将黄芪称为“补药之长”,指出其具有补益作用。3. 中医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尤其在补血和推动血液循环方面表现突出。4. 黄芪除了补气,还有升举的作用,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补气作用更为平和。5. 气虚...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黄芪称为补药之长,虽然补药中以人参、阿胶等大补,但是黄芪的适用范围广,而性味平和,价格便宜,所以又被看作是补药之长。它是补药之长 能生新肌补气血进补一直是还是大家讨论不断的话题,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其中一些中药材不仅能够满足女性...

  • 黄芪,一种来自豆科植物的补药,古称“黄耆”。从字面上看,“耆”意味着稳重而有威望的长者,因此黄芪被誉为“补药之长”。它是中国的特产,主要产地为山西沁源县绵山地区,这里的黄芪坚实、色黄、绵软,被誉为“绵黄芪”。除了绵黄芪,还有五种黄芪:宁古塔黄芪产于东北长春以西大草原,长大粗壮,...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