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看的乌梅丸: 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 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乌梅丸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其功效温脏安蛔,临床除治蛔厥外,对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各种杂病用之辄能收功。
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代医家著作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清代以后,这种看法更为明显,尤其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书,均将乌梅丸列为“杀虫之剂”的首方。陈修园的医学启蒙书《医学三字经》也说治“虫痛”要用乌梅丸。又如《医方考》指出:“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蜀椒、细辛味辛,蛔得之而死”。当今全国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讲义,仍沿用汪昂的分类方法,且加有按语:“乌梅丸为治虫病的主方”。讲义中还纲举目张地列此方为“杀虫之剂”,至于提到临床变化运用,也只是按其方剂的一般加减化裁而已。
其实,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伤寒论》虽将其列于蛔厥条下,并非专为杀虫而设,而是用来调整厥阴病寒热错杂之症情,驭蛔仅为乌梅丸的作用之一。清·柯琴云:“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可谓一语破的。吴鞠通更明确指出乌梅丸是“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图文中有作者联系方式)
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伤寒邪入厥阴,其病情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唐容川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而扇动也,故用乌梅丸敛取风气,而余药兼调寒热。””风邪原无定体,若阳进阴退,风从阳化而夹热,呈现厥多热少和不欲食,食则吐蛔,以及腹痛下利等证。据乌梅丸的组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是根据厥阴病的特点而设。清·柯韵伯论述马梅丸立方大意指出:“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其养,是固其本也……”说明仲景是本着“必伏其所丰而先其所因”的意思,为寒热错杂而又难治的“厥阴证”立论处方。

2022-10-12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4-09-24 11:26:4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