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看的乌梅丸: 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 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乌梅丸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其功效温脏安蛔,临床除治蛔厥外,对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各种杂病用之辄能收功。
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代医家著作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清代以后,这种看法更为明显,尤其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书,均将乌梅丸列为“杀虫之剂”的首方。陈修园的医学启蒙书《医学三字经》也说治“虫痛”要用乌梅丸。又如《医方考》指出:“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蜀椒、细辛味辛,蛔得之而死”。当今全国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讲义,仍沿用汪昂的分类方法,且加有按语:“乌梅丸为治虫病的主方”。讲义中还纲举目张地列此方为“杀虫之剂”,至于提到临床变化运用,也只是按其方剂的一般加减化裁而已。
其实,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伤寒论》虽将其列于蛔厥条下,并非专为杀虫而设,而是用来调整厥阴病寒热错杂之症情,驭蛔仅为乌梅丸的作用之一。清·柯琴云:“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可谓一语破的。吴鞠通更明确指出乌梅丸是“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图文中有作者联系方式)
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伤寒邪入厥阴,其病情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唐容川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而扇动也,故用乌梅丸敛取风气,而余药兼调寒热。””风邪原无定体,若阳进阴退,风从阳化而夹热,呈现厥多热少和不欲食,食则吐蛔,以及腹痛下利等证。据乌梅丸的组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是根据厥阴病的特点而设。清·柯韵伯论述马梅丸立方大意指出:“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其养,是固其本也……”说明仲景是本着“必伏其所丰而先其所因”的意思,为寒热错杂而又难治的“厥阴证”立论处方。

2022-10-12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4:59: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乌梅丸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其功效温脏安蛔,临床除治蛔厥外,对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各种杂病用之辄能收功。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代医家著作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清代以后,这种看法更为明显,尤其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

  • 乌梅丸还能作为驱虫药使用,有效驱除蛔虫。蛔虫对身体尤其是肠道的危害极大,可能导致发热、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乌梅丸能够迅速驱除蛔虫,缓解身体不适。此外,乌梅丸经过九蒸九晒的精细制作,使丸剂中的营养成分得到充分分解,更加温和且易于吸收。治疗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患者往往深受其苦。乌梅丸以其纯草...

  • 乌梅丸具有暖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等,此时患者身体可能会出现腹痛下痢、巅顶头痛、烦躁、呕吐、手足厥冷等症状。乌梅丸具有治疗慢性肠炎、蛔虫等疾病的作用,该药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属于寒热混杂的药物,热性药包括干姜、细辛,寒性药包括黄连、黄芩等。在《伤寒...

  • 乌梅丸的功能是驱虫。乌梅丸,中成药名。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苦,酸(水丸);味微甜、苦、酸(大蜜丸)。为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记载:“方中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可伏蛔,温能袪寒并用,...

  • 方剂以乌梅为主药,通过黄连、黄柏等寒热并用,起到温脏驱蛔的作用。乌梅的酸味能安蛔止痛,而干姜、附子等辛热药物则能除脏寒,同时蜀椒、桂枝等具有杀虫作用。人参和当归则补充气血,辅助主药。黄连和黄柏则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避免伤阴动火。乌梅丸的用法是将乌梅浸泡醋中后捣泥,与其他药材粉末...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