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上如何区分血热症和气虚血热?

血热,指血分有热,血液运行加速,甚则血液妄行而致出血。多由于邪热入于血分所致。如外感温热邪气,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皆能导致血热;温热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火,伤及血分,亦可导致血热。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内火炽盛,郁结血分,即可形成血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口干不欲饮,心烦或躁扰发狂,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过多,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症状。
  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成血瘀。亦可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
  气不摄血,主要指气虚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而致血不循经,逸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多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有关。临床常见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等症,还见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出血的同时,气亦随着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虚脱的危象。临床常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芤或沉细而微。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的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先因气虚,血无以生化而日渐亏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病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症状。
  气血不荣经脉,主要指因为气血两虚,以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了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常见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甚则不用或皮肤搔痒,或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等症。2013-07-30
血热实证者,耐寒。虚证,表热实寒,怕冷。2013-07-30
中华医药大词典有解释2013-07-3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7:42: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根据中医的不同类型来说,虚证还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各方面有不同的特点。血虚 血要养心,这种人可能出现心烦、失眠这种情况,再有就是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睡觉不好, 还有就是比如说肝血不足,就会指甲容易断裂。如果您有以下表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睡眠不好那么您可以选择...

  • 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本条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另外,外科的疖、疮,痈、疔也多由血热引起。【类证鉴别】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二者均为热炽血分、迫血妄行为患,故均以各种出血为主症,并伴见热象。但本证为内伤杂病,一般无高热,病程长,发病缓。

  • 热入血分,血属阴,故身热入夜尤甚;血热妄行,故月经先期量多。舌质红线,脉数皆为血热之征。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阻碍气机,血行不畅所引起的证候。多由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疼痛,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手足厥冷色青紫,妇女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血块。香紫...

  • 对于月经量多,治疗应根据经期与平时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平时应以调经为主,经期则以固冲止血为主。目的是减少出血量,防止因失血导致的阴虚。平时治疗多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以治本,避免使用温燥动血的药物,以免增加出血量。中医临床上将月经过多分为气虚证、血热证、血瘀证等类型。气...

  • 1. 血热的症状表现 血热状态下的个体,通常表现为血液流动加速,具体可细分为血热风盛证、血热炽盛和脏腑火热炽盛三种类型。血热风盛证可见皮肤疹子、瘙痒、舌红、心烦气躁等症状。血热炽盛则表现为皮肤油脂分泌增多、易怒、经期提前、经量多且颜色深等症状。脏腑火热炽盛则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如皮肤...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