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的书关于中医的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

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难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2022-10-15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5:26: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而《神农本草经》则是一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录了多种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使用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药物学资料。《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代表作,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补充了大...

  • 伤寒杂病论,这部经典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编撰,是中医史上最重要的方书之一。此书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草纲目,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这部药物学巨著详细记载了1892种药物的形态、性味、功效和应用,以及11096个...

  • 1、《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

  •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典籍中的瑰宝,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的发展影响深远。2.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该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

  •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家。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8.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是北宋著名的儿科学家,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他...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