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生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该药材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大约在1.5至2.7厘米。表面呈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为3瓣,每瓣含有种子数量众多,紧密相连。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度在3至5毫米之间,直径约3毫米,外层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覆盖,种脊有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地坚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呈现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占整个表面积的一半;胚乳为灰白色。气香,味辛,略带微苦。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呈现出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排列成多列。种皮表皮细胞呈一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覆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部含有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在色素层之间,多径向延长,内部含有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度可达39微米,直径约29微米,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细胞腔内部含有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还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有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灰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末端渐尖,长度可达400微米,直径在9至31微米之间,非木化。下皮细胞为长角形或类方形,长度在150微米左右,直径在14至31微米之间,1-3列重叠,通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细胞腔内部不含深色物质。色素层细胞呈红棕色,细胞皱缩,含有红棕色色素物,易于破碎成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部含有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颜色为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为多角形,直径在14至25微米之间,细胞壁厚,非木化,细胞腔内部含有硅质块,直径在8至15微米之间;切面观细胞排列呈栅状,细胞腔位于一端,内部含有硅质块。此外,还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理化鉴别:取该品粉末1克,加入甲醇5毫升,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时,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为对照品,加入甲醇制成每毫升各含2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摄氏度烘约5分钟,置于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
药物应用鉴别:草豆蔻与草果:性味皆辛,温,归脾,胃经,功效为燥湿温中。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草果行气作用几乎不存在,草果功效为截疟,适用于寒湿偏盛之疟疾。而草豆蔻则不具备此作用。草豆蔻与肉豆蔻:草豆蔻辛热香散,功效与肉蔻相似,但草豆蔻辛热燥湿除寒,性兼具涩,不像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
扩展资料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3m。叶片披针形,顶端尾尖渐尖,基部急尖。总状花序直立,密生粗状毛。蒴果圆球形,被毛。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花期4~6月,果期5~8月。草豆蔻为阴性植物,喜温暖阴湿怕旱,不耐强烈日光直射,耐轻霜,以年平均温度18~22℃、年降雨量1800~2300mm为宜。草豆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腐殖质丰富和质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长。
2024-09-05
性状鉴别:该药材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大约在1.5至2.7厘米。表面呈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为3瓣,每瓣含有种子数量众多,紧密相连。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度在3至5毫米之间,直径约3毫米,外层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覆盖,种脊有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地坚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呈现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占整个表面积的一半;胚乳为灰白色。气香,味辛,略带微苦。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呈现出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排列成多列。种皮表皮细胞呈一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覆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部含有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在色素层之间,多径向延长,内部含有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度可达39微米,直径约29微米,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细胞腔内部含有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还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有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灰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末端渐尖,长度可达400微米,直径在9至31微米之间,非木化。下皮细胞为长角形或类方形,长度在150微米左右,直径在14至31微米之间,1-3列重叠,通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细胞腔内部不含深色物质。色素层细胞呈红棕色,细胞皱缩,含有红棕色色素物,易于破碎成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部含有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颜色为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为多角形,直径在14至25微米之间,细胞壁厚,非木化,细胞腔内部含有硅质块,直径在8至15微米之间;切面观细胞排列呈栅状,细胞腔位于一端,内部含有硅质块。此外,还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理化鉴别:取该品粉末1克,加入甲醇5毫升,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同时,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为对照品,加入甲醇制成每毫升各含2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两种溶液各5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摄氏度烘约5分钟,置于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
药物应用鉴别:草豆蔻与草果:性味皆辛,温,归脾,胃经,功效为燥湿温中。草豆蔻具有行气作用,草果行气作用几乎不存在,草果功效为截疟,适用于寒湿偏盛之疟疾。而草豆蔻则不具备此作用。草豆蔻与肉豆蔻:草豆蔻辛热香散,功效与肉蔻相似,但草豆蔻辛热燥湿除寒,性兼具涩,不像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
扩展资料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3m。叶片披针形,顶端尾尖渐尖,基部急尖。总状花序直立,密生粗状毛。蒴果圆球形,被毛。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花期4~6月,果期5~8月。草豆蔻为阴性植物,喜温暖阴湿怕旱,不耐强烈日光直射,耐轻霜,以年平均温度18~22℃、年降雨量1800~2300mm为宜。草豆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腐殖质丰富和质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长。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