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

  脾胃 湿热 , 中医 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
  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
  二:饮食不节易造成脾胃湿热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症。
  三:脾胃湿热症:
  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春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 腹痛 、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四:脾胃寒湿症:
  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2022-06-29
mcxzy 阅读 81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9:50:5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脾胃湿热患者可依据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三仁汤、葛根芩连汤或茵陈五苓散等。使用时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疗效和安全。同时,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应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脾胃湿热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同时...

  • 中医治疗:1、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药方:茵陈、滑石、黄芩、藿香、连翘、白蔻仁、木通、厚朴、菖蒲等加减。2、清热化湿,辟秽泄浊。药方:黄芩、桅子、滑石、省头草、半夏、通草、黄连、吴茱萸等加减。3、热利湿,攻下逐水 药方:知母、厚朴、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猪苓克、滑石、甘草等加减。饮食...

  • 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 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藿香、佩兰、...

  • 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10克 这是治疗脾虚,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凝滞最好的中医药方

  • 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可以快速治愈.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彻底清除脾胃湿热,调理脾胃功能,消除发病根源,从而彻底根治不复发.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