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陈是药材吗?

有叫茵陈的中药,不是阴陈。 茵陈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茵陈蒿、猴子毛
性微寒,味辛、辛。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注意: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附方: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⑤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⑦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⑧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⑨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⑩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⑾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⑿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茵陈图片2013-03-30
规范写法应为:“茵陈”(茵陈蒿)
别名:白蒿、松毛艾、田耐里(客家话)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茵陈【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由百度百科提供) 2013-03-29
茵陈蒿,学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拉丁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2013-03-29
属于菊科植物,有芳香气味2013-03-29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11-13 09:33: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藏茵陈,多产于我国的西北某些地区,在藏语中称其为"贾斗",从生物学上说,属于龙胆科,近仅一年生的一种矮小型草本药用植物,属于一种珍贵的藏药,对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以及黄疸型肝炎有着非常不错的功效。而茵陈比较的常见,生长的地区范围非常的广泛,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比较...

  • scoparza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估计是你说...

  • 茵陈蒿,学名: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拉丁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茵陈蒿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故亦称茵陈蒿。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