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人体经络穴位有十二正经及腧穴和奇经八脉及经外奇穴,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分布定位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在此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经脉篇详细描述了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以及所主病证,关于腧穴定位,我觉得近代针灸泰斗杨甲三教授的“三边三间”理论很经典, 杨甲三 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 规律可以遵循 :
杨甲三
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
规律可以遵循
: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 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 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肩背痛,5,8零点标。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吐泻急,肘臂挛痛征,点 8,1.2,直刺补泻兴,点刺出血可,膝部效能生。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肿痛及,热病无汗专,痔血臂挛痛,直刺寸半间,过敏哮喘愈,针刺又戒烟。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齿痛愈,外感头痛专,颈项咳嗽喘,咽喉肿痛连,刺时斜向上,点 5下点 3。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无脉证,腕臂痛亦先,直刺避动脉。点 5至点 3。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咽喉痛,5,8零点标,用针常直刺,配穴效更高。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或鼻衄,指肿麻木撩,浅刺点 1、2,点刺中风着。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与热病,昏迷喘咳兼,浅刺点 1、2,点刺效一般。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饮不下,少商配酌焉,目齿咽喉肿,手背肿痛端,直刺是输穴,点 5点 8间。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 产与经闭,腹痛便秘焉,上肢痛不遂,直刺寸半间,手阳明原穴,妊娠忌用先。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2021-11-15
杨甲三
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
规律可以遵循
: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 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 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肩背痛,5,8零点标。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吐泻急,肘臂挛痛征,点 8,1.2,直刺补泻兴,点刺出血可,膝部效能生。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肿痛及,热病无汗专,痔血臂挛痛,直刺寸半间,过敏哮喘愈,针刺又戒烟。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齿痛愈,外感头痛专,颈项咳嗽喘,咽喉肿痛连,刺时斜向上,点 5下点 3。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无脉证,腕臂痛亦先,直刺避动脉。点 5至点 3。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咽喉痛,5,8零点标,用针常直刺,配穴效更高。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或鼻衄,指肿麻木撩,浅刺点 1、2,点刺中风着。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与热病,昏迷喘咳兼,浅刺点 1、2,点刺效一般。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饮不下,少商配酌焉,目齿咽喉肿,手背肿痛端,直刺是输穴,点 5点 8间。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 产与经闭,腹痛便秘焉,上肢痛不遂,直刺寸半间,手阳明原穴,妊娠忌用先。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