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适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黄芪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称,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其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补脾益气之中并能升举阳气,且可外达肌表,固护卫阳,以固表止汗。通过补气以生血、生津,又能鼓舞正气以托毒生肌,温运阳气以利水消肿。
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
第一,补气升阳
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短气自汗,可与人参等同用,方如人参黄芪汤;用于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可与党参、升麻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用于气虚不能摄血,吐血,便血,崩漏,气短乏力,可与人参、白术、当归等同用,方如归脾汤。
第二,固表止汗
用于气虚自汗,可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同用,方如牡蛎散;用于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黄、黄柏等同用,方如当归六黄汤。
第三,利水消肿
用于风水表虚,汗出恶风,脉浮身重,可与白术、防己等同用,方如防已黄芪汤;用于皮水而阳气虚者,可与桂枝、防已、茯苓等同用,方如防已获苓汤。
第四,托疮生肌
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当归、肉桂等同用;用于脓成不溃,可与穿山甲、皂角刺、金银花、当归等同用。此外,尚可用治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关节痹痛、半身不遂,以及消渴证。
第一,黄芪、知母。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黄芪性温,补益脾肺,升阳举陷,知母清热滋阴润燥,二者合用,知母之寒性佐制黄芪之温性,用于脾气虚所致大便稀溏、肺气虚卫外不固之自汗等。
第二,黄芪、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黄芪善补肺脾之气,为补气要药,且具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之圣药,二者同用,气血双补,常用于血虚发热证,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等;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脾不统血证,症见便血、崩漏等。
注意事项:疮疡初起,表实邪盛,阴虚阳亢者,均不宜用。
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氨基酸类、多种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叶酸、亚麻酸、亚油酸、甜菜碱、胆碱、咖啡酸、香豆素、烟酸、核黄素、维生素P、淀粉E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促进机体代谢、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心肌收缩功能、降血糖、抗肿瘤、抗疲劳、抗菌等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脱肛、子宫脱垂、高血压、期前收缩、婴幼儿秋季腹泻、化疗后白细胞减少、2型糖尿病等。
黄芪与人参、党参都能补气,配伍在同一方中应用,能加强疗效。但人参补气力强,善大补元气,且能生津液、宁心神,为内伤气虚要药;党参甘平性缓,补气之力虽不如人参,但长于补脾肺而益中气;黄芪甘温,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补气升阳、固表托毒、利水等作用,又为人参、党参所不及。
2022-05-25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59: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被誉为“东北小人参”,在中医药方中扮演着补中益气的关键角色。它的味道甘甜,性质微温,主要归入脾和肺的经络,不仅可以补充脾气和肺气,还能提升身体的阳气,并有助于固定表面的阳气,减少汗液分泌。2. 黄芪的药效包括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在临...

  • 黄芪是一味具有补气补虚作用的中药,主要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功效。临床的具体应用如下:1、黄芪能补肺脾之气,为补气的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与人参一同配伍治疗病后体虚,配伍白术还能补气健脾,治疗食少便溏或者腹泻。配伍当归能补气生血,治疗气虚血亏,配用附子能补气...

  •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日常用黄芪主要是用它来补卫气、升阳气。有很多人因为卫表不足、卫气亏虚而导致怕风怕冷、经常感冒、皮肤瘙痒、起疹,这种情况下考虑可以用黄芪补气升阳、提升卫气、固表止汗。对于气虚不足、经常乏力倦怠、气少懒言的患者,也可以用黄芪来进行...

  • 黄芪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素有“东北小人参”之称,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其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补脾益气之中并能升举阳气,且可外达肌表,固护卫阳,以固表止汗。通过补气以生血、生津,又能鼓舞正气以托毒生肌,温运阳气以利水消肿。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

  •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补气升阳,对于气虚、阳气不足的症状,可以有明显的改善,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主药,比如乏力、倦怠、阳气不足、畏寒肢冷,阳气温煦、推动生育等各方面的功能都会下降,就可以用黄芪来煎煮中药,或者平时可以代茶饮,或者可以做饭作为佐料。益卫固表指...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