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传下两味药,一补一通,补脾益气,温补脾阳,便秘下寻

中医有“脾胃虚 ,百病生,诸病从脾胃论治”之说,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可见脾胃 健康 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

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脾胃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胃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准备桂枝,人参。人参文火另煎。桂枝煎开以后就取药汁。两者最后掺合在一起服用。每日一剂即可。人参和桂枝的搭配,是有不少妙处的。人参善于补气,桂枝善于温阳。两者搭配,恰好补气温阳。人参善于补,不善于通。而桂枝善于通,而弱于补。两者配合,恰好通补结合,使得阳气能够在体内流通起来。

健脾养胃食物

1、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2、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3、马铃薯

味甘、性平。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桂枝配人参,的确是上古经方就传给我们的好经验。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是不应该忘记的。这两味药,都有温补之性。故而,只能是中病即止,不可以常用久服。阴虚火旺、内有湿热气滞等问题的人,以及外感未愈的人,是不能用的。2022-06-01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4-11-21 20:47: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人体的元阴和元阳都来源于它,所以肾是人体元气之源。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

  • 即羌活、防风、天麻、藁本、白芷、蔓荆、麻绒、细辛,附片、干姜、肉桂、川芎、茯苓、法半夏、酒军、泽泻,以附子、干姜为君,补脾肾而通任督;以防风、天麻、藁本、白芷、蔓荆、麻绒、细辛为臣,通经络而行气血,用以除外邪;以茯苓、法半夏为佐,使之疏中焦而导痰湿,用以健脾和胃...

  •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重要指征和证据,是中医几千年用药经验的结晶。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张仲景50味药证》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和经方药物的古今用量折算等3个附录。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