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路线》

人体十二经脉之循行,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足太阴脾经上接足阳明胃经,其经脉的具体循行路径如下:“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昌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先做几处名词解释。“白肉际”,指的是手足之掌或跖与指或趾,这些都有赤白肉际,掌或跖与指或趾的阴面为白肉,阳面即生有毫毛的那一面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为赤白肉际。“核骨”即指第一趾跖关节在足内侧所形成的圆形隆起,其状如圆骨,故名。而“踹”在此为“脯”之误,即指小腿的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

以上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然后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然后进入腹内。到此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一条支脉,在胃腑处分出,然后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后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2022-07-01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4:06: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足太阴脾经上接足阳明胃经,其经脉的具体循行路径如下:“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昌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先做几处名词解释。“白肉际”...

  • 太虚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主治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痢疾、食不化、胸胁痛、黄疸、小便不利、水肿、消渴、脚气、体重节痛、舌根强痛、下肢痿痹、膝股内侧疼痛等。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这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从足大趾末端开始,沿着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的前缘,上小腿内...

  • 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 起于大趾之端 上膝股 入腹 属脾络胃 上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3 《针灸学》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足太阴脾经人体十二...

  • 足太阴脾经拥有21个穴位,左右两侧共42穴,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和大包。该经脉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沿着内侧的赤白肉际线上行,穿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升。在内踝上方...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