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针疗法一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针灸临床实践中,取穴宜少而精。比如八脉交会穴,马丹阳十二穴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取穴法,对症下针,简单易学。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

一、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

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手太阴肺经病侯。《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大肠主肺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手阳明大肠经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廖,体重不摇心事妄,

疟生振粟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脾足太阴之脉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四、胃主脾客

腹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

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胃足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仇衄,口涡,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五、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

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心手少阴之脉病候:噫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小肠手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噫痛,颈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艰履,若人捕获难躲藏,

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足少阴经肾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视物不清,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萎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八、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男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

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胭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九、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

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心包手厥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十、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三焦手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潡潡,噫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 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

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胆足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二、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

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肝足厥阴之脉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妇胀,甚则噫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弱,闭癃。2022-05-29
mcxzy 阅读 11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2:39: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因此拇指和姆指在大脑皮质的投射代表区更大,针灸医生常用靠近拇指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脚上靠近姆趾第一、二跖骨之间的太冲穴(肝经的原穴),认为这二个穴道治病的范围广,作用强,疗效高;同时把合谷、太冲两对穴道一起使用叫做“开四关”……..有镇静、镇定、镇痉等作用。可以治“诸...

  •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

  • 基本治疗取穴:以任脉及足太阴经腧穴为主。主穴可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兼有经色紫红或者夹有血块,血块下后疼痛减轻,或者胀痛明显者加太冲;兼有腹痛,拒按,热刺激后疼痛减轻,经血量少者加归来;兼有腹痛绵绵不休,喜揉喜按,量少,精神萎靡,乏力者加肾俞、太溪、脾俞。操作:针刺关...

  • “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促进体内津液代谢。 3、与治疗本病的传统针刺方法对比 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一般采用两针镇痛(第1针为眼针,第2针为体针)。取穴精简,不必额外运用灸法、刺血、火针、中药贴敷等外治疗法。查阅近10年来针刺治疗该病的文献,发现多数医家采用针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