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身柱穴,位于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有助于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神经系统,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身柱穴对小儿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还能防治哮喘、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等作用。艾灸大椎穴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能用于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疾病的治疗。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抵抗力,对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显著疗效。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艾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关元穴能治疗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改善血液动力学,增强心肌功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艾灸气海穴能生发和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强身健体。据《窦材灸法》记载,艾灸气海穴能预防治疗糖尿病,预防阑尾炎等疾病。
神阙穴,即肚脐,属任脉经,艾灸神阙穴能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神阙穴还能治疗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等症状。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艾灸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足三里穴对中风、产后尿潴留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艾灸三阴交穴能调节肝脾肾功能,增强免疫力,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2024-12-24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等作用。艾灸大椎穴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能用于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疾病的治疗。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抵抗力,对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显著疗效。
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艾灸此穴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关元穴能治疗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改善血液动力学,增强心肌功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艾灸气海穴能生发和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强身健体。据《窦材灸法》记载,艾灸气海穴能预防治疗糖尿病,预防阑尾炎等疾病。
神阙穴,即肚脐,属任脉经,艾灸神阙穴能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神阙穴还能治疗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等症状。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的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艾灸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足三里穴对中风、产后尿潴留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艾灸三阴交穴能调节肝脾肾功能,增强免疫力,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