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叶制作成艾柱或艾条通过燃烧产生近红外和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的自然疗法。
艾灸养生穴位:
1. 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穴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还能防止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哮喘、气管炎、感冒等均有防治作用。
2.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免疫功能,对颈椎病、头痛等有治疗作用。
3.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抵抗力,对胃脘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4.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艾灸关元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5. 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旧唐书》记载,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现代研究发现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等疾病。
6. 灸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脐部正中。灸神阙能治疗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等。据《窦材灸法》记载,灸神阙穴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
7. 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温中散寒、补中益气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等作用。
以上穴位在艾灸时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施灸,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025-03-10
艾灸养生穴位:
1. 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穴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还能防止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哮喘、气管炎、感冒等均有防治作用。
2. 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免疫功能,对颈椎病、头痛等有治疗作用。
3. 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抵抗力,对胃脘胀痛、呕吐、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4. 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艾灸关元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5. 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旧唐书》记载,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现代研究发现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等疾病。
6. 灸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脐部正中。灸神阙能治疗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等。据《窦材灸法》记载,灸神阙穴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
7. 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温中散寒、补中益气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等作用。
以上穴位在艾灸时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施灸,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02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