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穴人体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人体不同部位的穴位,对人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穴位的选取与治疗需要根据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特定的疾病症状来决定。下面将按照人体不同部位详细介绍这些穴位。
头部穴位包含正面、背面和侧面,从头维穴至足临穴,共计27个穴位。正面穴位包括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背面穴位包括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侧面穴位则有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共有15个,包括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从大椎穴至腰阳关穴,共有15个穴位,包括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包括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共计21个穴位。
人体下肢穴位则分为膝眼穴至涌泉穴,涵盖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共计13个穴位。
人体足部穴位包括涌泉穴至阿基里斯腱穴,共有10个穴位,包括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通过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在操作时,应遵循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扩展资料神道穴,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2024-09-02
头部穴位包含正面、背面和侧面,从头维穴至足临穴,共计27个穴位。正面穴位包括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睛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背面穴位包括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侧面穴位则有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共有15个,包括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从大椎穴至腰阳关穴,共有15个穴位,包括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包括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共计21个穴位。
人体下肢穴位则分为膝眼穴至涌泉穴,涵盖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共计13个穴位。
人体足部穴位包括涌泉穴至阿基里斯腱穴,共有10个穴位,包括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通过了解并正确运用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在操作时,应遵循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扩展资料神道穴,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