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八--3气血津液~津液

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因为它是一种液状的营养物质,故称其为津液。

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脑脊液以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汗、尿液等。

这说明津液具有生理作用。

它是体内一种最为宝贵的液状营养物质,包括了人体在生理情况下的一切体液,但并非是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比如水,它是津液在生化过程中,受了致病因素的影响而衍化成的病理产物,所以不属于津液的范围。那么津液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呢?津液同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但由于它们的分布部位及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津与液又有所区别。从津液的性状来看,其清而稀薄的液体称为津,浊而浓稠的液体称为液。津属阳,液属阴。但是津与液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难予截然分开,故通常把津与液合称为津液。从津液与脏腑的联系来看,津液的分类如下。

汗是来源予水谷的精气,是 所化生的。津液和营气都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所以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血和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故汗为心之液。汗的变化可以反映或影响心的功能。

肝液化为泪,上注于目。如果肝阴不足则泪少。肝经有风火就会出现迎风流泪等病症。所以泪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肝的精气的变化。

津溢于口而为涎,所以为脾所主。临床中小儿脾热就会流涎,口歪的患者也流涎。津液不能上达则涎少口干。因此涎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脾气的变化。

肺液化为涕。如果肺阴不足则涕少鼻失濡润。肺气不宣畅则涕多而鼻窍堵塞。所以,涕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肺的变化。

唾为肾的精气所化,足少阴经挟舌本,故唾液能够上达于舌下。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咽干、口舌干燥的病症。因此唾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肾气的变化。总之,古人认为五液分别为五脏之精气所化生,五液之分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说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的精微之气。饮食水谷通过胃的腐熟和游溢精气,小肠的分别清浊,脾的散精化生而成的津液。所以,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津液的输布,要依靠脾的转输,而上归于肺。在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下敷布全身,所以津液的循行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以肾的气化为根本的升清降浊的运动。

胃、大肠、小肠也参与了津液的代谢过程;水液经过胃下降到小肠和大肠,还要在小肠和大肠不断地被吸收。津液的一部分经过脾、肺、三焦的作用而布散到体表的就成为汗,另一部分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

除此之外,肝的疏泄功能起到了调节气机的作用,也有助于津液的输布。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对津液的输布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肺、脾、肾三脏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毛肌肤,调节人体水液的平衡。津随卫气行于焦,散布周身,湿润和充斥着脏腑、经脉、肌肉、皮肤等组织。其达于皮毛而外泄的为汗,其输注于孔窍,见于外的则为泪、睡、涕等。其下行入膀胱而排出的为尿。因此,津、汗、尿是一体相承,维持并调节人体内水液的平衡。其二是组成血液。津是稀薄的体液,它一方面不断地补充血液中的水分,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气血的流行通利,使血液在周身循行不息。

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肤七窍,滑利关节。其二是补益脑髓。

因为液的性质浓稠,随营血行于经脉之中,当它从经脉中渗出以后,就起到荣养五官七窍,润泽皮肤的作用。渗入关节的液则能滋润关节,使之屈伸得力,运劲自如。渗入骨的液就能滋润和充养骨髓与脑髓。总之津液的生成其来源相同,但其性质和功能又有区别。可是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津液可以渗入经脉之中,也可以渗出经脉,所以,津液的代谢及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的液体保持平衡的主要环节。

如果体内的津液不足,轻者可以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伤津病症。重者可以出现舌质红绛、有裂纹等伤阴病症。如果津液的循环出现障碍,就会出现水肿或痰饮等病症。2022-06-19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08: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唾为肾的精气所化,足少阴经挟舌本,故唾液能够上达于舌下。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咽干、口舌干燥的病症。因此唾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肾气的变化。总之,古人认为五液分别为五脏之精气所化生,五液之分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 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无一不是以气、血、津、液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为基础的,所以它们的生成、输布、转化和代谢,不仅关系到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而且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健康与否,因此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中,气的含义涉及的范围较广泛,比如把构成和维持人体...

  •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中医上说,经络是运...

  •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

  • 中医学讲义 上册 辽宁中医学院编 223页 1972年10月第1版 14090·8 (一)脏与腑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