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在调理的时候想要见效快,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口服一些温脾散寒的中成药物,比如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六君子汤等;2.可以配合中医的外治法艾灸增加疗效,常选的穴位是足三里穴、中脘穴、脾腧穴、胃腧穴等;3.从饮食上来进行调理,比如可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多吃些狗肉、羊肉、猪肉、韭菜等温热的食物;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不熬夜,并且多运动。【拓展资料】一、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二、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三、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四、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五、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六、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2022-01-06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见效快的方法有哪些?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首先,运动调理是改善脾胃功能的有效方法。适量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你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登山或游泳等运动方式,这些都能对脾胃产生积极的养生保健作用。其次,按摩调理也是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之一。在饱食之后,可以用手轻轻按摩腹部,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具体...
脾胃虚寒属于中医病症,即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此类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或进行针灸调理,见效较快。同时可搭配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善,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1、口服药物: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其中包括砂仁、木香等中药,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偏虚寒的患者,可加入炒白术、黄芪、生姜等;偏...
治脾胃虚寒的三种方法:1. 鲜姜与白糖混合,每日三餐前食用,每次一勺,连续服用一周即可见效,若未完全康复可继续服用直至痊愈。2. 使用二锅头白酒和鸡蛋,将白酒倒入茶盅,打入一个鸡蛋,点燃后烧干鸡蛋,早晨空腹食用,轻度患者服用一两次即可痊愈,注意鸡蛋不加调料。3. 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气或饮食不...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见效快 1.运动调理 锻炼除了能帮助消化外,还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代谢,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体育运动对脾胃的养生保健可包括各种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2.按摩调理 每当饱食之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食后摩腹法是:饭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
1 脾胃虚寒艾熏调理 艾熏部位:足三里穴,该穴位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操作手法:如果可以去专业理疗机构艾灸最好,没有条件,或是为了简便一点,可以自己选择艾熏,艾熏属于温和灸,一般在晴天下午1-3点一天阳气正盛之时,找准足三里穴位后,点燃艾放于对准足三里穴,距离在0.5-...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 身体藏着降肝火的“去火穴”,每天按一按,平肝泻火 22次阅读
- 肝火太旺怎么办?牢记5大亮方,简单实用,把火泻得干干净净 8次阅读
- 肝火按什么穴位 32次阅读
- 脾胃虚寒怎么办,要怎么调理方法请专业医生? 16次阅读
- 脾胃虚寒该如何调理呢?五招教你改善 25次阅读
- 身体7个小信号预示脾胃大问题,中医调理脾胃法大全,记得收藏 19次阅读